构建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关涉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缘起与时代动因、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与目标导向、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度、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与育人成效等五个层面的问题。高职资助育人工作承载着“成其为人”的功能,以发展人为核心理念把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关涉的五个层面问题贯通起来,也就是把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原因、条件、目的、意义和实践贯通起来,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因之具有了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缘起与时代动因
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发展理论,引导学生在物质获得与精神成长的协同推进中,最终实现“资助”与“育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深度融合与同向同行。从本质属性而言,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是以“人”为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宿的实践场域,其根本旨归在于通过物质支持与精神引领的双重路径,实现个体的培养、成就与发展。因此,“以人为本”不仅是资助育人体系的核心理念,更是其本真价值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要求高职构建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人学思想、历史观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特征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实践,不仅能够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能为资助育人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这一体系的构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回应,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公平与人才培养融合的重要载体,其构建需以理论支撑与现实需求为基石,推动资助从“经济保障”向“能力提升”“价值塑造”跨越。理论层面,该体系依托多学科交叉理论。其一,人力资本理论为核心,主张教育投入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发展性资助通过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术培训、实践平台等,补齐人力资本形成中的“资源短板”,助力学生将经济支持转化为综合能力,契合教育投资促个体发展的逻辑。其二,社会公平理论提供价值导向,强调教育公平不仅是“机会均等”,更需“结果与发展公平”,发展性资助突破传统普惠模式局限,以动态评估、个性化方案提供差异化支持,缓解“马太效应”,保障困难学生资源获取与职业发展平等权。其三,全面发展理论奠定育人目标,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发展性资助将经济帮扶与思政教育、心理指导、就业服务结合,回应“全员培育”需求,实现学生物质与精神双重成长。现实层面,构建该体系是破解资助痛点、适配教育新要求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传统资助“重资助轻育人”,导致部分受助学生出现“等靠要”思想,难适社会竞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化下,经济困难学生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既有基础保障需求,更有学术、实践、职业规划等高层次需求,传统模式难以匹配。
三、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与目标导向
高校构建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必须首先解决“为了谁”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问题,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一个根本问题。高校构建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在高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因此,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要围绕学生的思想培育、专业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构建支持性系统,其最高价值旨归指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在学生离开高校后,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要为学生提供以下支撑,即培养学生的发展理念、发展自觉和发展意识,促进学生实现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同构;善于把握发展机遇,用发展的辩证视野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始终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个本质问题,正确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学会团结合作和尊重他人;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弘扬实干精神中实现发展。
四、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度
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中体现。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本质上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普惠性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更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学生群体得以与全国人民共同享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在此过程中,资助育人体系成为传递党和国家关怀、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实践中体现。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审过程中,需要建立包括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程序与评价尺度在内的完整制度框架,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确保评审结果的公平性与科学性。这一制度实践不仅具有资源分配的功能属性,更具有价值观塑造的教育意义,使评审过程本身成为培养学生公平正义理念、提升道德素养与精神境界的重要教育场域。在正向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实施中体现。国家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优秀学子的肯定与期许。这一激励机制旨在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的双重路径,促进学生追求卓越、持续进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营造“见贤思齐”的校园文化氛围,倡导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防范可能出现的功利化倾向。在感恩教育与社会责任培养中体现。感恩教育作为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党、国家、社会与人民的真挚情感与回报意识。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避免说教式的灌输,而是通过情境创设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
五、高职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与育人成效
建立榜样引领机制,选树国家奖助学金获得者的先进典型,主要面向在校学生通过榜样学生优秀事迹报告会、表彰会、事迹展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引领在校学生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争取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建立愿景激励机制,构建愿景激励机制,国家奖学金与励志奖学金的获评者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其获奖后的持续性激励尤为关键。需通过系统性引导,助力获奖学生树立更高层次的人生发展愿景与目标定位,规避自我满足、发展停滞的倾向,推动其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进阶式成长;搭建目标诱导机制,国家奖助学金所形成的支持体系,有效缓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为其学习与生活提供基础保障。在此前提下,应注重引导学生将奖助学金资源投入自身发展的核心领域,如学业提升、技能培训、实践创新等关键环节,而非局限于日常性个人消费,确保资助资源转化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动能。从整体视角而言,国家奖助学金制度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困境,更在于通过资源配置与目标引导,将学生的精力聚焦与兴趣导向引向人生全面发展的更高维度,进而充分激活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倍增效应,实现经济支持与育人成效的协同提升。
近年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资助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全面推进资助育人与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富有特色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一是领导重视,体系健全。学校健全了“奖、助、贷、补、免、减”七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了“奖学金+榜样、助学金+感恩、助学贷款+诚信、社会实践+责任、勤工助学+能力提升”“5+5”的资助育人模式,长期开展“一对一”师生结对帮扶工作。逐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同馈”良性循环。二是资助育人,打造品牌。学校打造了“资助育人·五育并举”文化品牌。资助案例《庭水爱洒格桑花,民院人情牵润庭娃》《从经验管理到数据管理》,分别入选教育部《中国学生资助典型案例汇编》;《国家资助助力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五育并举:打造民族院校资助育人新模式》《“石榴籽”同心育才:民族高职院校资助文化品牌构建与实践》分别立项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是援疆援藏,促进融合。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的建设人才,他们绝大多数回到新疆、西藏基层建功立业。近5年来,学校共有160名优秀毕业生前往新疆阿克苏、和田支教,其中32人考上当地特岗教师编制,为祖国边疆民族地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作者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3年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研究专项《弹性学制下高职退役士兵教育资助现状与发展研究》(PZ2357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