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0日
业财融合视角下会计预算支撑绩效管理的财务实践
亓玉 李玉
  在企事业数字化转型与精细化管理推进时,业财融合是打破业务与财务部门壁垒、实现价值共创的关键路径。会计预算与绩效管理深度联动是业财融合落地的重要体现。传统模式下,预算编制脱离业务实际,绩效管理侧重结果考核,二者脱节致资源浪费、战略落地受阻。因此,从业财融合视角重构会计预算支撑绩效管理的实践体系,可提升预算科学性与灵活性,强化绩效评价客观性与导向性,实现企事业资源高效利用与战略目标达成,对企事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业财融合下会计预算与绩效管理协同的现存问题
  当前企事业在二者协同中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数据孤岛现象突出。业务部门的生产、销售数据与财务部门的预算、核算数据未实时互通,预算编制依赖历史财务数据,忽略业务动态(如市场需求变化、项目进度调整),导致预算与实际业务脱节。二是目标导向不一致。业务部门更关注短期业绩指标(如销售额、市场份额),预算编制倾向“冲高求量”,而财务部门侧重风险控制与成本节约,绩效管理易出现“业务达标但利润下滑”的矛盾。三是评价维度单一。传统绩效评价以财务指标(如营收、利润率)为主,未纳入业务过程指标(如客户满意度、项目交付效率),难以全面反映预算执行的业务价值,削弱了预算对绩效的支撑作用。
   二、会计预算支撑绩效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业财协同的预算编制机制
  以业务需求为起点,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业务提需求—财务算成本—共同定目标”的联动模式。例如,在年度预算编制中,业务部门需提交详细的项目计划(含市场预测、资源需求),财务部门结合历史数据、成本结构与战略优先级,对业务需求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共同确定预算额度与绩效基准。同时,借助ERP系统实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实时同步,确保预算编制的动态性与准确性。
  (二)建立预算执行与绩效监控的闭环管理
  将预算执行过程与绩效指标实时挂钩,通过“月度跟踪—季度分析—年度考核”的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偏差并调整。例如,对销售部门,实时监控“预算销售额完成率”“销售费用率”等指标,若出现费用超支但销售额未达标的情况,财务部门需联合业务部门分析原因(如市场策略失误、客户流失),并制定整改措施(如优化定价、加强客户维护),避免预算浪费与绩效不达标。
  (三)优化绩效评价体系,融入业财双维度指标
  突破单一财务指标局限,构建“财务指标+业务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财务指标侧重资源利用效率(如预算执行率、投资回报率),业务指标侧重过程质量与长期价值(如客户满意度、产品研发周期)。例如,对研发部门,绩效评价不仅关注“研发预算节约率”,还需纳入“新产品上市周期”“专利申请数量”等业务指标,既控制成本,又保障研发成果的业务价值,实现业财目标的统一。
   三、保障措施:强化业财融合的组织与技术支撑
  一方面,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成立“业财融合小组”(由财务、业务、战略部门人员组成),负责预算与绩效管理的协同推进,明确各部门职责(如业务部门提供需求数据、财务部门负责数据分析、战略部门对齐目标)。另一方面,加大数字化投入,引入大数据、BI(商业智能)工具,实现预算数据与绩效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科学性。
  业财融合视角下,会计预算与绩效管理的协同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企事业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通过构建协同编制机制、闭环监控体系与业财双维度评价体系,既能让预算真正服务于业务发展,又能让绩效评价更精准地反映企事业价值创造过程。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企事业需进一步打破业财壁垒,推动预算与绩效管理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绩效持续提升与战略落地的有机统一,为企事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提供核心支撑。
  (作者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