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0日
科技赋能 植绿沃野
——延川县秋冬季造林绿化工作持续推进
  通讯员 张伟 申壮 记者 姜顺
  秋冬季是造林绿化的黄金时节,连日来,延川县抢抓有利天气,统筹人力物力,全域推进秋冬季植树造林行动,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添绿增彩,让绿水青山底色愈发鲜明。
  在乾坤湾镇苏丰村的山沟间,村民刘志军弯腰挥锹,将一株侧柏幼苗稳稳植入土中,培土、压实一气呵成。
  “我是附近古里村人,在这里栽树一天工资200元,还管吃管住,已经干了好几年了。你看现在的乾坤湾,绿化越来越好,景色越来越漂亮。”刘志军擦着额头的汗珠,笑着说道。
  与地面人工劳作相映成趣的,是空中无人机螺旋桨的嗡鸣。操作员精准操控设备,吊运着成捆树苗穿梭于沟壑之间。
  “无人机省时省力,不受地形限制,效率特别高,相比传统人工运输大幅降低了劳动成本,一天能完成约50亩的栽种任务。”操作员白杰介绍道。
  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地造林长期面临运苗难、效率低、成本高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在生态修复项目中大胆引入科技力量,创新采用无人机吊苗技术,有效突破传统人力搬运局限,为大规模、高效率荒山绿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们作业队雇用的都是当地村民,当前主要开展林地补植工作。”陕建第六建筑公司施工人员高兴浪表示,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的管护与补植,既保障了造林成活率和成林质量,更彰显了延川县生态建设“造管并重、持续发展”的鲜明思路。
  在杨家圪坮镇巨木河作业区,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造林景象。这里以山地、沟壑为主,因自然与人为因素,存在林地退化、植被覆盖率不足等问题,是全县生态修复的重点难点区域。
  此次造林工程聚焦荒山绿化与退化林系统修复,在树种选择上精准施策,针对性选用油松、侧柏、山桃等耐旱易活、固土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同时科学规划栽种密度与混交比例,着力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
  “我们负责的人工造林总面积达3204亩,主要栽种4种树种,其中油松与山杏按6:4搭配,侧柏与山桃按5:5混种。”陕建第六建筑公司巨木河作业区现场负责人梁冬泉介绍道。
  “2024年至2025年,我局共实施7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1.02亿元,涵盖4.5万亩人工造林、4.84万亩退化林修复、200亩三区两带困难地植被恢复、208亩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生态节点建设以及2420亩黄河流域重要湿地保护等内容。目前2024年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2025年项目已于11月1日开工,力争11月底前完成建设。”延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高勇表示,近年来,该县通过科技赋能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多元模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昔日荒山秃岭渐披绿装,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延川县的生态建设不止于山间地头,更延伸到全民参与的行动中。在县城,县林业局借助每年植树节,通过发放手册、设置展板、现场讲解等方式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向市民阐释植树造林意义与生态保护价值,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家乡生态建设。
  在义务植树活动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与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等各界人士一同挥锹挖坑、扶苗培土,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县营造出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浓厚氛围。
  群山含翠,碧水含章。随着造林绿化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清新空气、碧蓝天空让延川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日益增强。展望未来,延川县将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持续扩绿、兴绿、护绿,全力让黄河沿岸山更青、水更绿、景更美,让生态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