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0日
沃土生金兴产业 家园焕彩富乡亲
——富县张村驿镇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 村民在喂养绒山羊    通讯员 孙小雪 摄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孙小雪
  “矿上18.2万元的保洁费已经到账,加上这笔收入,咱村今年集体收入能达17万元,比年初计划多出几万元。”11月14日,富县张村驿镇芦村沟村党支部书记刘照明与村干部们对着账目,难掩喜悦之情。
  这样的丰收场景,近日在张村驿镇各村频频上演。该镇将村级党支部打造成发展“主心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带领村民深耕特色种养、盘活闲置资源、联动本土企业,绘就出“产业旺、集体强、村民富”的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种植深耕喜结硕果,田垄沃野生财气
  “跟着党支部种黑花生,土地流转有租金,下地务工有薪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说起今年的收入,下河湾村村民王晓勇笑容满面。
  该村采用“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黑花生种植30亩,不仅让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更带动群众务工年增收2.5万元。
  塘坊村650亩特色水稻、50亩地膜玉米喜获丰收,村民张红梅连连点赞:“党支部不仅帮我们找对了种植路子,还主动对接销路,现在一亩地能多挣好几千元。”
  张村驿村的大棚基地里,茉莉香葡萄藤蔓爬满支架,翠绿小瓜挂满枝头,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风灾后的“烂摊子”。2024年风灾损毁850米大棚后,村党支部迅速带领干部群众重新覆膜、维修卷帘机等配套设施,同时积极学习种植与管理技术,引进茉莉香葡萄、特色小瓜等优良品种。如今,这片大棚已焕发新生,预计明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带动10名村民稳定务工。
  广家寨村则推动糯玉米种植向全产业链延伸,710平方米的糯玉米加工厂内机器轰鸣。通过“统一回收、包装、销售”模式,让玉米从“论斤卖”升级为“论个卖”,还开发出玉米糁等加工产品。今年,该村糯玉米产业预计收入达40万元,让村民实现“种植收益+务工收入+集体分红”的三重收获。
  特色养殖多点开花,圈舍养出“增收宝”
  “咩咩——”罗儿山村绒山羊养殖基地内,707只辽宁绒山羊在圈舍里悠闲踱步,毛色光亮、膘肥体壮。
  “村党支部不仅帮我们引进优质品种,还专门请技术员上门教养殖技术,现在我家养了60多只羊,一年纯利润能有3万多元。”养殖户程国生打开羊圈门,满脸喜悦地介绍。
  除了绒山羊养殖,该村集体还养殖120只黑乌鸡,年分红达3万元,让特色养殖成为村里的增收“金字招牌”。
  看到罗儿山村的养殖成效后,白家塬村紧随其后,今年新建养殖基地,并于8月引进100只优质绒山羊,其中包括42只辽宁绒山羊和58只肉羊。这些毛茸茸的“新成员”,成为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致富希望”。
  村企联动激活动能,合作拓宽“致富路”
  依托本土企业资源,各村党支部主动牵线搭桥,通过成立村办公司、引进加工项目,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芦村沟村村民徐成贵是村保洁公司的一员,他感慨道:“村党支部和芦村二号煤矿签订了长期保洁合同,我们不用外出务工,在村里就能上班,收入不比外出差,还能照顾家里的庄稼。”
  这份每年18.2万元的稳定合同,让村集体发展更有底气,也让村民增收更有保障。
  榆树村借力电厂区位优势,成立阳光保洁公司,不仅签订了每年22万元的垃圾运转协议,还承接外围保洁项目,年增收再添24万元,让“保洁服务”成为村民增收的“稳定器”。
  下河湾村的猪血丸子项目同样成效显著,村民们纷纷称赞:“村集体能拿租金和管理费,我们能挣工资,真是双赢的好项目。”
  该项目场地年租金5万元,年产量预计达100万个,村集体按每个提取0.1元可增收10万元,带动群众务工增收60万元,今年计划实现村集体增收42万元,让产业链延伸出坚实的“致富链”。
  塘坊村则盘活闲置宅基地建成桶装水厂,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再添新翼。清澈的山泉水经过灌装,贴上“驿路康”标签,源源不断地运往县城及周边乡镇。
  “一年能卖出15万桶,纯利润30万元。这就是我们村集体增收的‘新引擎’。”村支书邓建新笑着介绍道。
  红帆领航启新程,乡村振兴谱新篇。张村驿镇以产业为脉,用实干担当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让红色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让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让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