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0日
行走的课堂 成长的足迹
——富县研学活动精彩纷呈
    ● 学生在体验炒米    通讯员 夏蓓蓓 摄

  通讯员 夏蓓蓓 记者 方大燕
  走进直罗烈士陵园,追寻先辈足迹;走在稻田的田埂上,体验农耕文明;走进张村驿镇现代化电厂和煤矿,不见任何煤油和污染物;走进羌村文化产业园和非遗传承基地,渲染诗情文意……富县融媒体中心承办的一系列融合了红色教育、农业认知、工业探索与文化寻访的研学活动,为当地小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扇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让知识在亲身体验中鲜活起来。
  红色研学:赓续血脉,筑牢信念根基
  巍峨的纪念碑下,同学们神情庄重,聆听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厚重的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在直罗烈士陵园,来自城关小学和南校区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他们通过重温入队誓词、聆听革命故事等方式,沉浸式地了解了直罗战役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以前只在书本上读到过十二小英雄的故事,今天来到这里,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与不易。”一名五年级学生动情地说。
  红色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激励他们珍惜当下,奋发图强。
  农业研学:亲近自然,体验耕耘艰辛
  春学插秧,秋看丰收。
  春末,在直罗镇胡家坡村,孩子们踏入稻田,在当地稻农的指导下,他们捏着秧苗,亲身参与插秧,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艰辛。
  深秋,在金黄的稻浪旁,富北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学习辨认作物,了解现代农业技术,从课堂到田野,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彻底激发。
  “原来我们吃的粮食是这样长出来的。”“农民伯伯真辛苦!”阵阵惊呼与感叹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农业知识,还亲手做起了农家饭,更切身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价值,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
  这场与土地的亲密接触,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工业研学:探索智造,点燃科技梦想
  在电厂、煤矿,又是另一番景象。
  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智能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厂区生产流程规范有序、精准高效……北教场小学和牛武小学的同学们被现代工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场景深深吸引。
  他们跟随工程师的脚步,观摩电厂发电和煤矿生产全流程,了解“中国智造”的内涵。
  “太酷了。科技的力量真强大!”工业研学之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窥见未来科技世界的窗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创新创造的潜能。
  文化研学:寻访诗情,传承非遗文化
  羌村,这里曾是“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居住过的地方。踏上这片土地,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诗意与历史的厚重感。
  听着老师讲述杜甫在这里创作的《羌村三首》,诗中“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当同学们学着中华礼仪,齐声朗诵诗句时,古诗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与千年前那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心灵相通。
  在非遗传承基地,当灯光暗下,一方白色幕布亮起,神奇的“皮影戏”开演了。牛皮制成的小人在艺人灵巧的手指操纵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光影交错间舞动、打斗,演绎着古老的传说。
  最热闹的环节莫过于“锣鼓体验”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轮流拿起鼓槌、锣镲,学习简单的秦腔锣鼓点。“咚咚锵,咚咚锵……”铿锵的锣鼓声震天响,每个人都沉浸在创造的快乐中,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古老乐章中的一个音符。
  除此之外,气象站的仪器观察,教练们演示发射的防雹训练弹,让孩子们“行走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一次研学,一次成长。据了解,富县今年小学阶段秋季的一系列研学活动,让1986名学生走出校门,开拓眼界。研学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将教育延伸到社会和大自然这个更广阔的天地中。红色研学注重价值引领,塑造品格;农业研学侧重生命教育,培养劳动观念;工业研学聚焦科技启蒙,激发创新意识;文化研学重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经典。四者有机结合,构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育人新范式。
  “我们鼓励学校积极开展此类实践性、探究性强的研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整合更多优质社会资源,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丰厚的滋养。”富县融媒体中心研学活动领队张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