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2日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耦合的实践路径
梁丹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通过实践将抽象的德育目标具体化,达到“知行合一”,提升育人实效。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深远意义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劳动的过程。”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均具有深远意义。
  (一)国家维度:劳动教育筑牢强国之基与战略安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创新力的竞争。完善劳动教育机制,不仅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更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助推者,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不竭动力,从而直接赋能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此外,劳动教育承载着增强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功能,在共同劳动记忆和奋斗精神的情感联结中,成为凝聚国民共识、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武器。
  (二)社会维度:劳动教育涵育和谐文化与治理效能
  劳动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弥合社会冲突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其意义在于重塑科学劳动观,促进社会有机整合,并为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在当下学历通胀与职业焦虑并存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系统性的劳动教育,能让青年学生体会不同劳动形态的价值,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深刻内涵,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对立的固有观念,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为广大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个人维度:劳动教育塑造健全人格与幸福人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到:“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具有树立品德、增长智慧、强身健体、涵养美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过程培养耐心、专注、毅力和责任等重要品质,能让个体在团队协作中坚持不懈、共情思考、体验快乐。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职业岗位的劳动后备军,更需要的是通过体认劳动的科学理论进而跃升为涵养爱劳动的深厚情怀,最终走向有意义的人生。
  二、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
  (一)融合机理表层化:“魂体分离”与“机械嫁接”并存
  目前融合机理浅显化,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契合,存在“魂体分离”和“机械嫁接”两种表现。
  “魂体分离”是说劳动教育目标没有充分实现,如职业本科院校更多侧重于技能操作,没能将蕴含的思政要素充分挖掘出来。比如,在数控机床操作实训中,如果只是教给学生正确的编程代码和零件加工,实质上也只能算作是一节专业技能课。只有让学生明白“精度”是意味着一个人对职业操守的底线要求,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让一些“卡脖子”技术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样才会真正承载“立德树人”的灵魂。
  “机械嫁接”是指在思政课程直接嵌入劳动教育的内容,没有结合实际讲好劳动故事。“贴标签”式把劳动精神简化成枯燥乏味的记忆点,虽然学生口头认同“劳动最光荣”却未真正做到崇尚,因而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出爱岗敬业品质。如此,浮于表面的融合既不能充分发挥出劳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鲜活教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实则只是为了融合而融合,最终效果也不佳。
  (二)实施路径单一化:“课程孤岛”与“评价缺位”共阻
  在实践层面,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碎片化问题,未能形成系统性的育人合力,集中体现为“课程孤岛”与“评价缺位”。
  “课程孤岛”现象是指融合实践过分聚焦少数思政课或劳动教育专门课程,未能将其列入人才培养全课程体系。真正发挥作用的实习实训环节却未能有效承担起融合的任务。部分专业教师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这种固有思维,自己只需负责技能传授。这种做法,人为地割裂了“知行合一”的教育过程,使劳动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无法在专业实践场域中得到强化。
  所谓“评价缺位”,是指融合成效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当下的高职教育评价具有明显的“技能本位”“知识本位”倾向,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主要看学生成绩,较少将劳动纳入评价范畴,这就必然导致实践层面的“功利化”趋向。
  (三)主体动能不足:“教师瓶颈”与“学生疏离”交织
  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教师瓶颈”“学生疏离”等问题,两者混杂影响了其融合的内生动力。
  “教师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由于直接从学生过渡到教师的角色,缺乏相应的企业行业经历,往往会因为对生产过程和技术规范不了解等,导致其思政引领不能深入触及学生内心。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培训。两部分人群各自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这样在协同育人中就存在“各唱各调”的状况。
  “学生疏离”指的是融合时脱离了与学生内在世界的需求脱节问题。当下,学生是信息化时代下的成长一代,学生的劳动观和对职业的期盼呈现多样性、个性化特点,而有些融合没有从学情出发,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有部分教师的价值引领生搬硬套,不能把“艰苦奋斗”思政元素这类大的共性内容跟学生关于其自身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需求联系起来,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疏远、行为上敷衍的后果。
   三、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审视
  (一)构建“价值引领—实践深化”的一体化课程育人模型
  1.深度挖掘融合的理论连接点。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工匠精神、职业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专业领域劳动实践的内在逻辑,形成一套《劳动教育思想政治元素挖掘指南》,为教师提供理论“翻译”工具,使他们在任何教学场景中都能清晰地识别并阐释劳动中的思政元素。
  2.“反思—升华”的系统设计。在每一次重大的劳动实践项目中,都要将“价值反思”环节贯穿始终,通过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式思考,让学生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后上升为价值认同的过程。
  (二)打造“多元协同—过程性评价”的全链条支持系统
  1.建立“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的三元协同机制,在成立跨学科教师团队的基础上,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思政教师提纲挈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和原则;专业教师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创设融合情境;企业导师运用岗位真实的要求将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带到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具体实例,在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评价的过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思政课堂。
  2.以“项目式学习”为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承担方式。积极推行以解决现实、复杂问题为目标指向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在教师带领下组成小组,经由反复地“项目式学习”,最终产生有社会价值的结果。
  (三)实施“赋能教师—激活学生”的双主体动能提升计划
  1.“双师能力”跨界培训,针对自身业务素质上的不足,安排相关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并听课,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专业课教师组织开展“育人能力提升班”培训,通过互相支撑共同提升教师们“传道”和“授业”的水平。
  2.搭建“学生中心”的自主实践平台,让学生基于专业或兴趣主动申报劳动创新项目、社会服务方案等,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和指导老师作用。在劳动实践与学生个人兴趣、创意相连接时,极大促进学生心理动机内化,从而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行动转变,消解心理上存在的疏离。
  为破解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时代命题,在透视三大困难的基础上,提出打造一体化课程模型、构筑全链条支持系统和开展双主体动能提升计划等三条实践路径。呼吁应从“工具理性”的技能训练层面退回到“价值理性”健全学生人格教育层面,只有实现从外在技术训练向内在价值引领的转型,劳动教育才能真正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真正成为师生共赴的价值追求,使劳动教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锤炼品质、升华思想、彰显价值的最佳载体,职业本科教育才能在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之间取得平衡,培养出既具备精湛技艺,又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本文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青年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编号:NZ23Q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