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智融创时代,陕西高校美育的深化发展亟待充分依托数字技术构建协同机制,深度开发、挖掘陕西丰富优越的地域文化美育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德、智、体、劳“四育”之中。此举旨在实现传统地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跨时空对接,在“古”与“今”的融合视域中,推动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建成陕西高校特色美育,进一步落实国家美育战略。本文构建以“美育+数字”为“一体”、以“美育+‘四育’”与“美育+陕西地域审美文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实践模型,以期系统化推进陕西高校美育工作。
一体:美育+数字
数字技术是重构高校美育生态的核心驱动力。美育数字化不仅关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课程建设,而且能实现个性化教学与科学化评价。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美育建设需聚焦以下三个层面:
构建多部门协同的数字化美育平台。高校数字技术中心需与教务处、科研处、宣传部、团委、财务处、学生处等部门通力协作,构建集成化美育管理平台,明确各方职责,通过技术手段确保美育任务有效落实,形成高效能美育实施的底层支撑架构。
推动数字化融入美育全过程与全方位。美育内容需渗透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跨界建设、资源开发共享、实践活动开展及校园文化营造的全过程,这需要数字化技术的全方位支持。数字技术能动态、高效实现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文旅厅、教育厅等机构的即时协同运作,有利于共建共享美育数字资源库,强劲促成美育活动延伸至校园、家庭与社会多元实践场景。
创新数智美育课程内容与形式。高校教师需充分利用AI、VR/AR等技术,动态化、立体化呈现美育教学内容,打造沉浸式课堂体验。同时,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微视频在学生个体审美实践中的应用,使其贯穿教学始终,借此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记录美、创造美的意识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审美表达与展示空间。
一翼:美育+“四育”
美育融渗“四育”,突破美育作为“陪衬”“附属”的局限,探索其与德、智、体、劳的深度融渗路径,是实现“五育并举”的关键。
美育+德育,实行“美”“德”融渗。理论层面,“美”“德”融渗需承继“以美储善”“以善促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服务他人、有益他人”的社会美意识,帮助其建塑充实丰满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创造审美性人生。网络时代,“美”“德”融渗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是要充分引导学生形成用善意态度打破陌生、疏离、戒备式人际交往障碍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技能,通过认真、耐心倾听,疏通诉说者积压的情绪使其重获平和心态,达到情感认同;“美”“德”融渗的自然实践需构建学生人类与自然是“邻居”“伙伴”的意识,学会用个体生命温柔对待其他物种生命,构建生命共同体意识,践行多元化生命审美。陕西高校教师可充分利用陕北戈壁、秦川古道、陕南林木等自然资源开展多元生命审美实践。
美育+智育,达成“美智一体”。“美智一体”理论包括“以美启智”与“以智创美”。前者强调通过美的规律激发创新与批判性思维,促进感性与理性和谐平衡发展;后者主张运用科学思维提升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审美素养。几何学与关中四合院建筑、窑洞设计与力学运用、民谣与声波波动等,均可作为陕西高校达成“美智一体”的宝贵资源。
美育+体育,落实“美”“体”并举。“美”“体”并举外在聚焦学生形体美、身体美建塑,内在涵养重在培育学生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与坚强意志,帮助学生建设积极健美的生命样态。健美操、太极拳、陕北鼓舞、陕南花鼓等是实现“美”“体”并举的优秀项目,也是陕西高校美育第二课堂展开的重要内容;体育摄影、体育音乐、体育影视、体育服饰等均为“美”“体”结合的艺术活动形式,在陕西高校美育实践中正在逐渐受到重视。
美育+劳育,实现“美”“劳”协同。“美”“劳”协同理论认为美起源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自主、积极的劳作活动能让人深度认识自我、欣赏自我,创造性劳作还能带给个体自由感,让个体获得审美的高峰体验。“美”“劳”协同在校园内可通过建立陕绣、剪纸、编绳等手工作坊进行,也可通过建设校园农场、美化校园环境实施;在社区内则可推行社区环境美化、老年人家政服务、手工艺进社区等美育实践活动。
二翼:美育+陕西地域审美文化
扎根地方文化资源,将陕西独特的地域审美文化引入美育,是形成陕西高校美育特色、深化陕西高校美育内涵的重要途径。
开发陕北民谣、鼓舞、窑洞文化的美育资源。“信天游”的高亢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和超越,劳动号子可以带给学生铿锵生命的节奏感,陕北鼓舞可以让学生体验热烈奔放的社群美,窑洞文化中“人工与自然”的复调审美、大地崇拜与生态智慧如能得到充分开发,将成为陕西高校特色美育的重要资源。
利用关中四合院、帝王陵博物馆、秦腔文化开展教学。关中四合院蕴含着秩序礼法美、雕刻装饰美与建筑科技美;三秦大地上数量众多的帝王陵博物馆可进行生命哲学、生活审美教育,壁画碑文可展开艺术审美教育;悲亢雄壮的秦腔蕴涵的音律美、程式美、语言美都可成为陕西高校美育援引、利用的丰富资源。
落实陕南秦蜀古道、古镇文化、民间艺术的美育教学。陕西高校师生需深度探讨秦蜀古道兼具的自然审美、劳作审美与出行审美的价值。陕南古镇文化凝聚着浓厚的宗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木雕、石雕等技术美内容;陕西高校美育教学还可将陕南剪纸、刺绣、花鼓戏等作为生动丰富的课程教学素材。
借助数字技术调动各部门积极参与是实现美育全过程、全方位展开的必要条件。通过设置全校选修课、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开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使陕西地域审美文化作为“五育并举”的生动载体和丰富资源,不仅能在多层次、多维度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而且能扎根地域文化土壤、培育陕西高校美育特色,进一步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本文系西安财经大学2025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一体两翼’:数智融创时代陕西高校‘美育+’机制的建构与实践”(课题编号为:25xcj053)的结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