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蔡英 本报记者 朱佳雨 杜音樵
2016年以来,安塞区招安镇按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的工作思路,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整体脱贫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养驴产业,探索推行“公司+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和“‘3+2’借驴还驴”新型养殖模式,农村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高,生产方式得到明显转变,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产业精准扶贫的“招安模式”。
企业+脱贫,群众“零投资”
招安镇坚持把持色养驴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来抓,千方百计争取扶持政策、项目和资金,并与辖区内煜盛驴产业园区达成扶贫共识,探索出了“公司+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即按照双意愿原则,精准确定养殖对象,通过支部介绍纳入到合作社参与养殖,为贫困户搭建了“借船出海”平台,并坚持“因地制宜、多方支持、共同建设”的思路,为其建设饲养圈舍,让群众“零投资”就可发展产业,通过这样的模式,全镇先后确定养殖户448户,其中贫困户188户,真正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产业空白村长效致富产业“两个全覆盖”。
“现在的扶贫政策真是好啊,帮忙贷款、建圈、借驴、卖驴,还给买保险,贫团户再也不用担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现象发生了。”枣湾村党支部书记高佃伟如是说。
保险+脱贫,养殖“零风险”
据招安镇帮扶干部杨璐介绍,为了确保贫困户在养殖过程中不因驴苗丢失、生病以及自然灾害造成死亡等现象影响收入,招安与驴产业园区创新推行了“3+2"养驴扶贫模式。由煜盛养殖公司集中购买幼驴和可繁殖母驴进行试养,并为其购买保险、做好防疫后,合作社为贫困群众担保,向养殖公司借毛重200斤左右的肉驴苗3头、母驴2头,并支付均价26元/斤的借驴押金。
“公司还为贫困户在借驴期间全面推行防、育、喂等一条龙饲养和销售期间的‘保底收购’两项服务。”煜盛驴产业园区副经理韩静补充说。
韩静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肉驴按照不低于19元/斤的保底价收购,贫困户饲养一年,毛重可达到500斤,借驴时毛重200斤,群众借一只驴苗毛收入可达到300斤×19元/斤=5700元。按照“3+2”模式,3头肉驴1年可以收益17100元;一头母驴三年产2胎,驴苗一头均价5000元,2头母驴可产4胎,除去借驴成本,三年4头可收入2万元。加上3头育肥驴的收入以及区、镇的补肋,户均按三人算,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报了解,这样的“保险+扶贫”后勤保障,真正实现了贫困户销售难的问题,有力保障了全镇养驴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已有188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了养殖合作协议,其中81户的405头驴已进圈养殖。
金融+脱贫,企地“零成本”
该镇利用镇政府协调、合作社抵押、企业担保的联动形式把资金输入公司,公司根据输入资金情况给予贫困群众借驴,并无偿使用押金,既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还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真正实现了企地“零成本”、互利互惠、共赢发展。
记者从该区扶贫局了解到,区镇两级全面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养驴4头以上区上补助1万元,镇上每头补助200元,并协调帮助建立养殖圈舍;建青贮窖每立方米区上补助60元,镇上补助15元;收储青贮草每立方米区上补助35元,镇上补助10元,全力保障养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招安镇枣湾村贫团户高秀芳,自身腰脊椎残疾,不能干农活,上有年迈的老母,下有因车祸去世的儿子留下的孙子需要抚养,家中仅丈夫一人劳力,全家人多年生活贫困。有了扶贫的好政策,她家从银行申请了5万元的免息货款,作为押金从煜盛驴产业养殖公司借了肉驴3头、母驴2头。丈夫徐长清信心满满地说;“我一定好好喂养这几头驴,三年把贷款还了,把借的驴还了,把日子过红火。”
“让贫困户零投资、零风险、零成本发展产业,圆了脱贫梦,实现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真正让贫困群众养着毛驴奔小康。”招安镇党委书记刘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