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情系延安
李增春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干部,1917年出生在辽宁铁岭。母亲1921年出生在黑龙江佳木斯。
  我于1969年由月坛中学毕业。毕业后,我希望到延安插队。延安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毛主席工作和生活过十三年的地方。我坚信,作为革命老区,有国家的支援,延安今后一定会有大变化。
  在1966年那场运动中,父亲被关进了牛棚。
  离京前,我到牛棚看望父亲,向他谈及我准备到延安插队的事情,父亲很支持我。
  1970年,父亲平反,恢复了工作。1971年通过招工,我分配到延安水电工程处工作。十多年后,父亲来延安看我,我陪他参观了毛主席旧居。
  父亲是名好干部,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便宜。平日里,父亲总是要求家人一律不准以他的名义到医院开药,乘公交车也不能用优待证购票。一次,我用公用信封信纸写信,父亲看到后,严厉批评了我。我上小学时候背的书包是由母亲缝制的。到延安插队时,我的新棉衣棉裤都是母亲缝制的。父母在世的时候,总是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在经济上要防前攒后不要浪费,存些钱以备急用,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柛。
  尽管平日里,父亲对我们严格要求。可一旦遇到与延安有关的事情,父亲总会网开一面。父亲格外关注延安的建设与发展,当年延安医疗器械厂在北京购置医疗设备,因找不到包装材料而无法起运。当时还是计划经济,购买包装需有木材指标。父亲得知后,对延安给予很大照顾,特事特办地批准了木材指标。
  2008年,北京旧宅拆迁,可以购买新房。父母得知我们不发工资,让我放弃购房。虽然那时我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从1986年到2004年,我一天打四份工,节衣缩食,多少攒了点儿积蓄。在拆迁时,我的那点儿积蓄帮了大忙,使得我顺利在北京二环购买了一套拆迁房,这让父母很欣慰,因为父母根本没想到我竟然能拿得出购房款。对于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父母很满意。
  51年了,当年月坛中学公交站牌前的小树已成大树,父母的教导我一直牢记心中,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始终贯穿在我的工作里。在下岗的日子里,父母每年都给我补贴生活费,鼓励我渡过难关。后来,我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我家的生活境况也逐渐好转,我开始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我成长在延安、退休在圣地,在延安与北京的往来生活中,我一直心怀感恩,感谢父母对我的教育,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一切变化都让我感到很幸福!
  虽然我的一己之力绵薄,但只要有益于延安的建设和发展,我还会不遗余力,鼎力支持。这就是我们知青人对延安的一份眷恋,一份深情,一份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