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小儿多发肠套叠 多科配合巧复位
  本报讯(通讯员 崔永平)4月1日,吴起县一名2岁半患儿琰琰被家长匆匆忙忙带到延大附院小儿外科门诊。原来此前,患儿突发高烧,体温39.5℃,伴有流涕,在当地医院诊断不明,焦急地家长带着孩子赶到延安。
  小儿外科专家、副主任医师訾永宏立即给患儿做检查后判断是肠套叠,并推断无肠坏死和穿孔,有着无创治疗的机会,但由于延大附院没有空气灌肠复位设备,关键时刻,经过和B超室副主任医师白宝艳沟通讨论后,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决定在B超监视下进行温生理盐水水压灌肠复位。
  在复位过程中,发现患儿肠套位置较深,属于肠套叠分型里较重的多发套叠,复位难度较大,经B超室白宝艳团队精确定位,訾永宏手法复位后,B超测量回盲部肠管长约3cm仍然无法完全解套,结肠宽度3.2cm,属于临界结肠扩张,再灌入盐水可能导致医疗性结肠破裂,如果放弃治疗,患儿将面临开刀,创伤极大。关键时刻,多学科及团队的才智发挥作用,当机立断,决定再次适当缓慢灌注盐水,配合手法复位,适当加压,嘱咐患儿变换体位,最终精确完整地排除了这枚“定时炸弹”,经复查,患儿完全恢复健康。
  訾永宏提醒广大家长注意,小儿肠套叠是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急腹症之一,常见于2岁以内的幼儿,男孩多于女孩,小儿肠套叠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临床上常见急性肠套叠,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有关,可能与小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饮食改变有关。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发热、呕吐、脱水,严重的患儿可出现休克。因小儿回盲部系膜固定不完善,移动度较大,易发生肠套叠,且该部位血供差,易发生肠壁缺血坏死,甚至肠穿孔、腹膜炎,还可导致全身中毒性休克,因此,应及时到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