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的吴起县铁边城镇张湾子村,山花烂漫,杨柳吐绿。
“现在肉想吃就吃,大米白面随便吃,再也不用过苦日子了。”在张湾子村革命旧址脚下的一处窑洞院里,回忆起生活的变化,77岁的村民张海和妻子姚怀凤心情也像春天的风景一样,明艳活泼、暖意满满。
老有所养,不害怕变老了
在70多岁张海的儿时记忆里,农民的日子靠天吃饭,遇到收成不好没有吃的,他“挖野菜吃过,糠吃过,榆钱钱、洋芋蔓子也吃过”。一年中大约只有过年才可能会吃到鲜肉。张海的奶奶会把过年时吃剩的肉抹上盐腌起来,遇到有重要客人或重要节日才拿出来一点做成臊子。
“以前我可把苦下扎实了,”张海说,“小伙子也受不住。”年轻时“土来土进”讨生活,等到秋收时,20来岁的小伙子张海一次背一百来斤粮食,山上山下来回跑,身上勒出的红痕不会散。“退耕还林后,种地不再是主要营生,感觉当农民不苦了。”张海深有感慨地说。山上植树了,农民自留地土地平坦,不用上山下洼,手扶机子翻地,三轮车运粮食,如今他和老伴姚怀凤也能受下这个苦。
张海夫妇每月每人能领取200多元的养老保险和高龄补贴,同时,还养4头驴、6头猪,种着玉米和洋芋,虽然早已跨入老年行列,但他们的生活吃穿不愁。
“政策好了,老百姓有了好日子。”坐在贴满瓷砖、白净明亮的窑洞里,张海细数着生活的变化:退耕还林后,在政府号召下,他养了10多只小尾寒羊,赚了一笔钱。自建的8孔窑洞,有钱后就贴上了瓷砖和盖板,2018年政府还出钱贴了窑面上的瓷砖。2018年姚怀凤骨折住院本来要花1万多元,医保报销完自费了6500元……
“以前的人苦重,爷爷50多岁的时候就不能再劳动了。”张海说,而现在,“有养老保险兜里有钱,得了病医保能报销,老年人不害怕变老了……”
有医保和社会救助,生病不害怕治不起了
2013年,40岁的村民齐粉霞得了红斑狼疮和肾炎,几年治疗下来花了10多万元。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张春振也在2016年被查出患有天疱疮、股骨头坏死,也要看病住院。“我要住院,丈夫也要住院,3个孩子要上学,感觉天要塌下来了……”想起前几年的窘境,齐粉霞心有余悸。
关键时候,镇村干部帮助他们家解决了难题。2017年,村上把她家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纳入低保。在政策支持下,齐粉霞家建起了一座温室大棚。齐粉霞一边照顾做手术后坐在轮椅上的丈夫,一边务起了大棚。大棚里种着西瓜、小瓜和西红柿,一年能带给她家1万多元的收入。“今年,我的西红柿苗预计5月就能上市了。”齐粉霞开心地说。
齐粉霞还利用农闲时间打工,一家人的情况正在慢慢好转。丈夫生病做手术花了10万多元,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后只花费了5万元。齐粉霞自身的病属于慢性病,门诊吃药打针也能医保报销了。
齐粉霞在患病期间,最忧心孩子没学上。政府再次对她家进行政策帮扶。如今,她上大专的二女儿每学期会有2000元的生活补贴,上高中的儿子和上小学的女儿除了免学费,学校还给发放生活补贴。“娃娃上学够了,我们不用再负担多少。”齐粉霞说。
发展乡村旅游,全村孕育新希望
“社会好了,村民光景都好了。”村民张洋骄傲地说,“现在路好了,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如今,33户在家村民都有产业,村民种着荞面、小米等小杂粮,养猪养鸡,农闲时在附近的工业园区打工,生活忙碌又充实。
铁边城镇社会保障服务站站长、张湾子村第一书记齐正说,政府补助了危窑危房维修费用,村民们的窑洞整修一新,住的环境改善了。村民们手里有了余钱,精神面貌更好了。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员引领示范,再加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村上深入开展,村民们的素质也提高了。
依托张湾子村革命旧址,村上正在打造旅游景点。在旧址脚下,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穿过,马路通向铁边城镇,也通向县城。在这条马路上,村民们辛苦奔波劳碌,奔出了幸福的好日子;依靠这条路,村民们希望乡村旅游也能红火起来。
2015年,齐正到张湾子村工作以来,关注到每年都有不少银川、榆林的游客来村上学习和参观。这让他意识到,村上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此处与3A级景区千年古镇铁边城镇紧紧相邻,在这边投资旅游业,对于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村民收入有很大作用。
在马路对面,一排平房正在建设中,张洋和不少村民在这里打工,一天能挣150元。齐正说,这些平房将会开剁荞面馆,成为经营羊肉、小米、黄米等特产的店铺。同时,正在施工建设停车场,方便游客停车。
张湾子村正孕育着发展新希望,老百姓的生活将更加甜蜜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