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6版
发布日期:
吴起县有个“红色朋友圈”
  他是退休干部蔺治中,
  他是退休干部黄永旺,
  他是档案局局长乔明,
  他是法院副院长蔺玮,
  他是网络公司职员张春浩……
  在吴起县,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成长在不同年代,却在工作之余,不约而同做着同一件事——研究红色历史。
  在他们口中,在他们笔下,在他们出版的书籍里,“我家收养过小红军”“毛主席住在我们家”“一碗炒鸡蛋”“红军给我起名字”等一系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在吴起这片红色土地上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奋进。
  在蔺治中看来,红军长征落脚吴起的13天,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挖掘、整理、讲给后人,是自己一生的使命与责任。从最初担任初中校长兼政治老师起,蔺治中就喜欢给学生讲一些发生在吴起的红色故事,后来走上领导岗位,闲暇之余,他更是喜欢翻阅历史书籍。
  在蔺治中编写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吴起》一书中,收录了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龚逢春写给吴起革命纪念馆的一封答复信,信中龚逢春详细解答了陕北红军成立最早的骑兵团——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骑兵团的发展历史,与他们当时迎接中央红军、会见毛主席的具体细节。
  蔺治中坦言,为了挖掘这段历史,自己曾远赴山西、北京,并经组织介绍到中组部查阅资料,耗时22年才得到确切的历史资料。
  “用‘价值连城’来形容这些历史资料,一点也不为过。”在蔺治中的家中,收藏着厚厚的手稿,从2004年开始,他手写整理了200万余字的历史资料。
  从小受蔺治中的影响,儿子蔺玮也深爱着党史研究。如今,从事法律工作的他,业余时间也出版了多部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文学类书籍。
  “秋风吹动着张凤英老太太的满头银发,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张老太太坐在刘河湾自家院子的大门外,仰头望着胜利山上的那棵杜梨树,那棵当年毛泽东在指挥‘切尾巴’战斗时在下面休息过的树,像一尊石雕一样一动不动。人们知道,张老太太又一次陷入了对70年前那段往事的沉思之中。”蔺玮在散文《守望》中,深情讲述了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红军战士给张凤英取名字的故事。
  “张凤英是我妻子的外婆,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我听说了她的故事,便随手记录下来,后来形成了习惯,每当听到这些红色故事,我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蔺玮坦言,红色故事听得越多,越深感出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骄傲与自豪。
  如今,作为法院分管党建的副院长,蔺玮也总喜欢在法院平时的党课学习中穿插讲述一些红色故事,“用党史启迪思想、催人奋进,正是新时代每一个共产党员所需要的。”在蔺玮的身后,一枚由最高法院颁发的“和平勋章”闪闪发光。
  “信仰是一颗种子,要想成长为参天大树,还需要不断地浇水、施肥、锄草。”在67岁的黄永旺看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而如何树立年轻一代人的信仰,立足吴起,就要从讲好吴起故事开始。
  学医出身的黄永旺,一次因为要查阅吴起本地的医学资料,发现当地根本没有记载,这便激起了他想要弥补这段空白历史的念头。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吴起》《吴起民俗文化》《吴起革命斗争史》《吴起人的风采》《吴起年鉴》《吴起县军事志》《文化吴起》……十余年来,或主编,或参编,黄永旺从未停止,如今他的手上,还有未编写完的《吴起100个红色故事》《吴起县人民医院志》《吴起县名志》第二辑。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与中央红军进驻吴起镇后,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部署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一举把长征路上甩不掉的‘尾巴’斩断于苏区大门之外……”坐在会议室,吴起县档案局局长乔明滔滔不绝。在他的讲述中,有详细的历史资料、有感人的军民故事。
  “中央红军到吴起一共13天,这13天红军干了什么,吴起老百姓为红军做了什么?”乔明认为,今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吴起人,更要读懂发生在吴起的这段红色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
  岂止是今年,多年来,乔明都在努力做着这件事,或是工作,或是兴趣,他都致力于把历史记录好、传承好。
  站在胜利山上,80后讲解员郭瑞内心总是保持着一份敬畏。从事讲解员工作12年,郭瑞并不满足于讲解词中的内容,在她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记录着游客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讲解中的每一个疑问。
  手机里,郭瑞保存着一份“切尾巴”战役的作战图,“这是我自己和同事根据历史资料制作的,以前的资料记载中并没有。”郭瑞说,以前每次讲解中,碰到游客提问得过于详细时,她总是答不上来。于是,近一年时间,郭瑞和同事们不断翻阅资料,查找“切尾巴”战役中红军在哪里驻扎、哪里进攻、哪里集结,每一个地点、每一个时间,郭瑞都一边手绘、一边记录,最终初步形成一张作战图。
  “我接待过很多重走长征路的游客,他们到达吴起,到达纪念碑的那一刻,总是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我想,或许这样的心情,与80多年前中央红军到达吴起的心情是一样的。”郭瑞总是被身边的游客感动,也总是被这一段历史所感动,“有一个地方叫苏维埃,那是一种家的温暖,更是他们一路坚持下来的信念。”每每讲述,郭瑞也总会流下动情的泪水,在她看来,这是一份对历史的崇敬,更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
  同样,在距离胜利山40公里的张湾子村,在90后张春浩的家中,这份崇敬每一天都在内心荡漾。
  毛主席住在我们家——张春浩的太爷爷张廷杰,曾自豪地对每一个来参观的人讲述。
  1935年10月18日晚,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红军落脚吴起,当晚落户张湾子村张廷杰家中,张廷杰拿出珍藏的羊肉臊子,让妻子侯孝俊为主席做了一顿香喷喷的羊肉臊子剁荞面。饭后,毛主席擦了擦额头的汗,感慨地说:“真香啊,一年喽,长征路上没吃过这么香的饭,陕北是个好地方呦!”
  如今,86年过去了,作为张家第四代人,张春浩也因这段历史而自豪,酷爱历史的他总会不自觉地翻阅一些历史书籍,闲暇时刻也总是习惯将学习感受记录在笔记本上。
  5月6日,在单位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分享会上,张春浩拿出笔记本,深情讲述:1935年,中央红军落脚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