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喜明(左一)与员工谈心,了解员工问题诉求 十几年前,他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西藏阿里边境连续驻守17年,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气候下,上百次穿梭于被称为“死亡之路”的新藏线,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忠于祖国、卧冰爬雪守边关的奉献之歌;十几年后,他从部队转业,义无反顾地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油田,脱下军装穿上工装,在新的岗位上留下奋斗者的足迹。他就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王窑采油作业区机关党支部书记——黄喜明。
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
1992年,黄喜明光荣入伍,到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西藏阿里边境戍边守防。
1993年6月,黄喜明在参加中印边境西兰塔季节性巡逻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当时边境季节巡逻要在野外执勤驻守一个月,执勤点海拔5700多米,含氧量极低、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就连日常普通的行走都要走一步喘口气。带着坚定的信仰、带着组织的嘱托,他圆满完成了巡逻的任务。1994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高原恶劣环境气候下驻守边防17年,黄喜明坚守着自己初心,坚定履行“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的庄严承诺。他克服孤独与艰辛,执勤边境巡逻800余次,上百次穿梭于被称为“死亡之路”的新藏线,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营职参谋,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忠于祖国、卧冰爬雪守边关的奉献之歌。他先后被南疆军区授予“昆仑卫士”荣誉称号,荣立三等功1次,被兰州军区评为“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先进个人。
2008年12月,黄喜明从部队转业。脱下了荣耀的“国防绿”,换上了炽热的“石油红”,在大山深处的油田,黄喜明把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诠释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职业理想中,他还发挥写作、摄影特长,采访报道采油工人爱岗敬业、工作创新等方面的生动事例,对外展示了企业的文化形象。
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
“摘下军帽,摘不掉军人的作风,脱下军装,脱不掉当兵的本色,帽徽肩章虽已珍藏箱底,但责任依然扛在肩上。”在黄喜明看来,奉献石油与戍守边疆一样,同样需要“打攻坚战、啃硬骨头”的精神与勇气。
面对油区陌生的环境,黄喜明没有丝毫畏难,从最基础的石油知识学起,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渐渐地,他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人逐渐成长为一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黄喜明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的领头羊作用,深入一线,充分挖掘劳动竞赛中的突出个人事迹及好的做法,及时进行宣传报道,为夺油上产鼓劲加油。在劳动竞赛中,他深入承包站点,白天摸查井况,排查隐患,晚上护油巡井,蹲守重要路口,防止原油流失。先后摸查躺井80余井次,为上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决策。同时,他在汛期徒步前行对承包的王三转中心站3个站点、12处管桥管带仔细巡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一个漏点、一处隐患。“在急、难、险、重任务时,党员就应该首当其冲,作好表率。”黄喜明说,他先后参与应急抢险、保路拉油、护油巡线等重点工作任务50余场次。
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怀
身为机关支部书记,他坚持每季度对作业区6个中心站20个站点的员工深入岗位全覆盖走访,及时了解员工中的矛盾纠纷、不稳定情绪、特殊困难家庭、员工权益、薪酬待遇、生活设施改善等方面的问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
2020年疫情期间,面对作业区长期住院的4名工伤人员,黄喜明先后2次看望慰问,及时送去了米面油生活物资和防疫物资。同时,赴银川看望精神疾患职工1人,与其户籍地派出所多方协调,解决了他的身份证问题。
近年来,黄喜明以“亲、近、柔、效”四字情感工作法,深入员工群众之中,走近员工心里,把注意力下移到涉及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上,先后解决员工诉求问题5类120余条,做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员工队伍稳定形势持续向好。
有时候,黄喜明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因为他很少有时间陪他们。然而,在员工的心里,他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老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员工更是用心用情,始终把员工急难愁盼的事放在心上,尽心尽力,从不推脱。”同事们都这样评价他。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宣传思想文化先进个人等。
“不管是卫国戍边、忠诚履行;还是奉献石油、默默耕耘,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鞭策着我不忘初心,奋勇前行。”黄喜明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