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夕阳工程,体现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协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我们要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稳步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比上一年度增长了859万,增长率为0.6%。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2050年前后将超过1/3。
而老年人最容易出现的就是骨折,由于骨质疏松,一旦摔倒就会导致大腿和髋部骨折,其中老年人最为常见的骨折就是粗隆间骨折。那么,这种骨折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避免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市人民医院帮扶专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杨军。
什么是老年粗隆间骨折?
老年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
(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sofFemur,IFF)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占髋部骨折总数的45%~50%,其中有近35%~60%为不稳定骨折。随着中国、日本等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未来全球将有50%的髋部骨折发生在亚洲,而低能量创伤引起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也在增加。
同时,老年人群常患有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钙质更易流失,大大增加了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这致使骨小梁微结构更易遭到破坏,轻微暴力即可造成骨折,进一步增加了骨折的发生率。
杨军说,粗隆间骨折的发生不但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不便和痛苦,还给大部分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生活负担和经济压力。为此,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促进患者早期活动,进而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这是骨科医生一直追求的目标。
骨折主要致伤机制是什么?
粗隆间骨折多有明确外伤史,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90%的患者为低能量损伤。
跌倒与骨质疏松是主要致伤机制。老年患者在跌倒时,常发生肢体轴线旋转或者骨盆倾斜,髋关节外展或内收位、侧方直接倒地撞击等均可发生转子间骨折。骨质疏松使骨骼的强度下降,脆性增加,特别是髋部,发生骨质疏松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不能承受加大应力和形变,容易发生骨折。
杨军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表现为髋部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压痛、活动痛、纵轴叩击痛,以及肢体负重、行走功能障碍,患肢呈外旋缩短,髋膝关节轻度屈曲畸形,通常拍一张髋部X线片或者CT片就可以明确诊断。
怎样预防和治疗?
杨军提醒大家,粗隆间骨折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外伤,比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摔伤,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应尽量避免外伤的发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由于骨质的蜕变、钙质的流失,引起骨质疏松的情况,就会在摔倒时,引起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前,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由于卧床休息和患肢牵引等保守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且受伤后1年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而手术治疗可以实现牢靠的骨折内固定和早期的功能训练,减少了长期卧床休息所致的并发症。因此,手术治疗多为临床首选,患者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骨折的类型,从股骨髓外钢板、髓内钉或人工关节置换等方式中选择最佳方案。其中,股骨髓外钢板、髓内钉是大多数外科医生选择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案。近年来,髓内钉已经慢慢取代髓外钢板成为转子间骨折(尤其是不稳定骨折)手术中最常用的内固定物。
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进行外科治疗的同时,特别强调积极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至少2年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防止发生再骨折。年龄较大、活动能力较差的女性患者对侧髋部骨折的风险最大,第一次骨折后2年内是再骨折风险最高的阶段,建议患者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至少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