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5日
难忘村中那次扁食
王侠
  1970年,是我在延安甘泉插队度过的第二个冬天。那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加上春节前,好多插队的同学都打道回京探亲过年,全大队就剩下我一个北京知青了,我更觉得有点寂寞和冷清。而且分给我的白面早已经吃光,只剩下玉米面和高粱米了。
  一天,我上午在羊圈起肥,下午在草料棚铡草。收了工,我赶紧去井边担水,准备胡乱煮点吃食。
  “瓷猴子(陕北大娘总是这样称呼我们男知青),担下水了就来窑里吃扁食(饺子)。”就在这时候,支书李志华的母亲向我喊道。
  “哎!”听了她的话,我笑着作了回答。加快脚步往回担水。心里却十分矛盾。
  我知道大娘是真的招呼我,那时候的陕北,人们非常贫穷,扁食这东西不是天天都有的吃的,大多数农村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顿。想到这里,我决定还是自己做玉米面饼和高粱米饭吃。于是就开始准备了。
  可就在这时候,支书的婆姨赶来,拽着我往她家走。
  到了她家,她把我让到了热炕头上,给我端上一大碗扁食。由于我好长时间没打牙祭了,看到这扁食就胃口大开。而且扁食馅是陕北特有的酸菜豆腐和羊肉大葱两种。当时我正当年,这碗扁食也没扛住细嚼慢咽就进了我的肚子。
  吃完后,我忙道谢,然后站起来就要走。大娘让她儿媳又给我盛上来一碗扁食,说要让我吃饱。还给我端上来一大碗烧豆腐。辣椒丝红红的,豆腐白白的,真是天下第一等美味佳肴。“不用了,我已经吃饱了。”我忙推说。
  “瓷猴子,你是嫌不好吃,还是怕我上北京城找你爸去要吃个饭的钱?”大娘轻轻敲着我的脑壳。
  这时候,支书李志华也回来了。他看到我的到来,就更加热情地招呼我。他又取出米酒,给我和他各倒了满满一小碗,让我跟他一起边吃边喝边聊……
  这一幕已经过去了50多年。后来,我也走过许多山山水水,也吃过许多山珍海味,可许多细节都已经记不清了。唯有在村子里吃的这顿扁食,我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