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白小兰 主持人胡琛:本期做客我们《作家说》栏目的作家,是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签约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白小兰。白小兰,陕西清涧人,2012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榆林日报》《延安日报》《华商报》《散文选刊》《中国先锋》等刊物发表散文、小说百余篇,散文《山海般的父亲》《童年》被收藏在《当代原创散文集》,并有二十余篇散文获国家及省级不同奖项。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凋谢的山丹丹》,长篇小说《走下黄土高坡的女人》,纪实文学《扶贫路上的领头雁》。
胡琛: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
白小兰:我童年经历过的诸多苦难,成了滋养我走入文学创作道路的养分。
我出生在清涧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家里穷姊妹多,加之老辈人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压根儿不让上学。母亲对父亲说:“孩子她爸,开学了让咱娃也上学吧,人家同岁的孩子都上学了,咱把她留在家也不是个事,我求求你,哪怕让她上两年,识几个字别人骗不了就行。”母亲如此哀求,父亲终于答应。
开学前半年,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后来,因家里没有米面给学校交了,爸妈只好让我回家吃饭。回到家,吃的是糠窝窝,有时候甚至连糠窝窝也吃不上,只能吃苦菜熬稀饭,稀饭舀到碗里,就能从碗里看清自己的头、鼻子和眼睛,喝了稀饭放下碗继续步行5里路去学校。
就这样初中读了一年,父母便停止了继续供我上学。就这样我痛苦地离开了梦寐以求的学校……
我的读书梦,被父亲无情地断送,然而我却越来越热爱文字。我白天帮助家里干活,晚上父母为了省油,提早把煤油灯吹灭,我就偷偷打开手电筒,把头藏在被窝里,借用手电筒的光看书。有时候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后来几番周折,我最终当了一名幼儿老师。在那个年代,老师们一个月挣37元的工资。走入学校的那一刻,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任劳任怨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我的努力下,每年都是模范老师,村里村外,提起我,家长们都赞不绝口。
再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放弃自己喜爱的教师职业,丢下父母、孩子,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出来打拼。走进生意场,走向社会中。
睡不着是我今生最痛苦的事,也是我写文章最好的机会,每当失眠时候,创作灵感也就来了,我悄悄爬起来,坐在电脑前写。就这样,文学上有了一点点收获,孩子他爸也不怎么反感。再后来,我把这些作品投到全国各地的刊物上,无论是杂志还是报纸,一年刊发好多篇,甚至做梦想不到,这些文章还能在全国各地参赛时获奖。
每次得奖后,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把我人生路上经历的磨难写出来。于是我进入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之中,我白天看门市,晚上坐在电脑前写作,最头疼的是早上正写到高潮时,客户们打电话催货,这时的我简直是欲哭无泪。有几次偷偷地关了手机,任凭客户怎么打都打不进来。为了完成这部长篇小说,我失去了好几个生意上的老客户,也没少挨孩子他爸骂。
胡琛:白老师,刚才您说到创作长篇小说,整个创作过程可以和大家简单聊聊吗?
白小兰:好的。我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24万字长篇小说初稿,记得初稿写完后,我坐在电脑前泪流满面,仿佛有人取走了我所有的熬煎,心里的委屈好像也被文字清理干净了。
我所写的长篇小说,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朴实善良且熟悉的,就像我们的乡邻。比如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买了我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回去翻来覆去地读了七遍不过瘾,而且还组织起左邻右舍,讲述每篇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我的长篇小说还没印出来,他多次打电话要书,比我还急。他是流着泪读完了这本书,然后在电话大声哭着说,小兰,你小说里写的就是我们家,那时候吃树叶啃树皮不说,娃娃一个比一个大一两岁,光景过得乱包,没吃没穿没柴烧,家不和遭穷哩,一不顺气就动手打老婆。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能把我73岁的老汉写哭,证明你写到我心坎上了。这样说来,我写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个女人的命运,而且是代表陕北这块土地成千上万个这样悲惨命运的人物。我想大家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写出了那个时代真实的历史。
胡琛:您是否有一些尚未完成的作品或计划,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白小兰:是的,我计划创作一部纪实文学《十女从军》,主人公来自清涧高杰村的10个女孩。这10位女红军参加革命时,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11岁。在她们当中有姐妹、有母女,有姑侄。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穷人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