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7日
成 长
探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嘉宾尚剑虹
  主持人冯一倩: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包括情绪稳定、自我认知清晰、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心理承受力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那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家庭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期《畅行晚高峰》节目特邀延安市青少年心理学会讲师尚剑虹与大家共同探讨。
  冯一倩: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阶段呢?
  尚剑虹:一是认知功能成熟,思维表现出更多的逻辑合理性色彩,想法和观点、知觉进一步提高。二是自我意识开始成熟,意志力坚强。大学时期是个体自我逐步成熟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方面。三是情绪丰富多彩,交往需求强烈。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阶段,常常也是人生情绪状态体验最丰富的阶段。四是人格趋向成熟和完全职业自我意识逐步确立,自己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近期的规划。
  冯一倩: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
  尚剑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娇宠型和民主型。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子女管制较严苛,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忽视孩子的独立性。这种教养方式下,大学生易形成自卑、胆怯的性格特点,缺乏自信心;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于子女的发展不管不顾,使得子女体会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爱,极易受周围不良因素影响而沉迷于网络、吸烟、酗酒,性格变得孤僻自卑;娇宠型教养方式下,父母视子女为心肝宝贝,事无巨细,都由父母操办,很容易让大学生形成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能尊重子女的独立性,与孩子平等沟通交流,倾听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使得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能与他人友好交流、团结合作,能较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
  冯一倩:原生家庭是我们不能选择的,对于原生家庭所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改变才能获得更好成长呢?
  尚剑虹:改变习得性无助,提升内驱力。习得性无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之后,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已经没希望了,面对问题时选择逆来顺受,同时会产生无能为力、无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冯一倩:那怎么改变习得性无助呢?
  尚剑虹:一是改变认知。当自己为一件事懊悔时,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件事虽然没有做好,但它是否让自己成长了?是否学会了很多?正向看待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接纳失败和不完美。二是转换归因方式。事情失败的原因可能不只是自己的失误,也可能是他人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合理和客观的分析,才是对待失败最好的处理方式。积累自信心。要设置小目标,从做好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比如,学会一道菜,写完一本读书笔记,做对一道难题等等,完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并给予自己鼓励,会帮助你一步一步建立起自信心。
  冯一倩:大学生正处在大好青春年华之时,恰同学少年,正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如日出之阳。愿孩子们可以自立自强,遇见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