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急匆匆,转眼又冬至。清晨,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里满是各家各户晒出的饺子照片,北方的酸菜猪肉馅、猪肉茴香馅、牛肉圆葱馅、鲅鱼馅,南方的蟹黄饺、水晶虾饺、锅贴饺子……隔着屏幕,似乎都能嗅到那浓郁的香气,从北至南,一路的热气腾腾,洋溢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冬至,饺子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家人团聚一堂,和面、调馅、擀皮,欢声笑语中,一个个饺子在案板上整齐排列。当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咬上一口,鲜香的味道瞬间在口中弥漫开来,温暖着人心。这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每一个饺子都包裹着家的味道,每一口咀嚼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美食家蔡澜曾说,吃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乡愁。味觉是我们最难改变的东西,它植根于内心深处,成为最深刻的记忆。对我而言,饺子是不可替代的美食,它不仅仅因为味道鲜美,更因为它蕴含着满满的乡愁和亲情,传递着家的味道。饺子,是我心中的故乡,也是一封无言而又有味的家书,时常触动我最敏感的心弦。
我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日子并不富裕,记忆中吃得最多的是窝窝头。冬至这一天,能吃上一顿饺子,就像过节一样。因此,从入冬开始,我就掰着手指数着日子,期待着冬至的到来。
冬至那天,乡村里变得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包饺子,剁菜声、油浇蘸水声此起彼伏。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父母包的饺子。父亲一大早冒着寒风去公社食品站买五花肉和猪油,母亲则忙着准备食材,剁肉馅、炒萝卜丝、调馅。那浓浓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小土屋里,让人垂涎欲滴。
母亲系上围裙,洗净双手,开始和面。她手法娴熟,一个个滚圆浑实的饺子在她手中诞生。我总是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母亲总是笑着说因为饺子像元宝一样,吃了能财源广进、好运连连。那时候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当饺子像肥实的白鹅一样铺满案板时,就该下锅了。母亲把饺子倒进翻腾的开水里,用勺子沿着锅边旋转。不一会儿,香味四溢。热腾腾的饺子闪着温润的光,让人垂涎三尺。我们迫不及待地夹起饺子,吹着热气,咬上一口,那鲜香、绵软的感觉让人陶醉。
母亲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们,便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天天能吃上猪肉水饺。她还告诉我们,饺子要投入滚烫的沸水才能成熟,人要经过痛苦的磨砺才能成长;饺子要煮,人生要熬。
如今,生活好了,只要想吃,天天都能吃上纯肉馅的饺子。但总觉得吃不出儿时冬至饺子的味道。那不仅仅是一道饭菜的味道,更是一段永不再来的时光和一缕渗入骨髓的乡愁。
冬至的饺子,是家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幸福的真谛。它不在于饭菜的丰盛与否,而在于为谁而做。生活最美的,是因为有一颗火热的心和愿意为家庭倾力付出的爱。
冬至吃饺子,人生亦如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包进饺子里的爱,我懂,你也懂。冬至的意义远不止美食,它是一个让我们回归家庭、珍惜亲情的时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停下奔波的脚步,回到家人身边,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悦与忧愁。
冬至日,记得早点回家,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愿每个人都能在冬至这一天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