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2日
充满挑战的任务
翟志强
  一九六九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正值我下乡落户刚满一月之际。那天,天空湛蓝,寒风凛冽,大地依旧沉睡在冬日的怀抱中。我们的到来,仿佛给这宁静的乡村添上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为了庆祝这特殊的“满月”,我们决定投身到农村的劳动中去,体验一番地道的农耕生活。
  那时的农村,大部分社员还在享受着冬日的闲暇,只有少数壮劳力在牛羊圈里忙碌着。我们有幸得到了汪启明队长的同意,得以尝试一项看似简单却充满挑战的任务——起粪活儿。
  牛和羊分别关在两孔土窑洞里,那里便是我们劳动的舞台。牛圈宽敞而深邃,每孔窑洞都饲养着十来头牛。清晨,放牧员将牛群赶走后,饲养员便开始用干黄土铺垫在湿漉漉的粪便上。当土层积累到一定厚度时,起粪的活儿就开始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劳动,心中充满了新奇与期待。然而,当我拿起铁锨,学着社员的样子试图将锨头插入粪土层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铁锨仿佛被什么力量牢牢吸住,只下去一点点,根本无法像社员那样轻松地将整个锨头没入粪层。看着社员们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我羞愧难当,感觉自己就像个笨拙的初学者。
  这时,女知青张爱琴走了过来,她接过我手里的铁锨,耐心地向我示范。她告诉我,第一次干这种活儿别贪心,要先挖薄一点,用脚掌稍微斜一点踩下去。果然,在她的指导下,我很快就掌握了起粪的技巧。粪土层里夹杂着牛吃夜草时漏掉的玉米或谷杆儿,只要脚踩得稍微用点力气,就不会被卡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熟练起来,手中的铁锨也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次挥动都恰到好处。然而,牛圈里的空气并不流通,气味也不好闻,干一会儿就得换人去外边透透气儿。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坚持着,因为这是我们下乡体验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
  起粪活儿干了三天就结束了,我得到了三个满工,也就是三十工分。虽然回到宿舍时满身都是污渍,臭烘烘的,但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然而,当晚两个手掌心里却起了血泡,疼痛难忍。社员们用烧过的针穿上麻线挑破血泡后,再把挤过血水的薄皮重新按回掌心原处。这一招果然奏效,整理过的皮肤与手掌心又紧密长在一起了,既没发炎也不感觉疼痛。
  如今回想起那段时光,心中依然充满了感慨。那时的我们虽然年轻稚嫩,但却有着一颗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心。虽然当时的工值微薄得可怜,一个工的工值只有1角6分钱,三个满工也只挣了4角8分钱,但那份劳动的快乐和成长的收获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那段下乡的经历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起粪、如何与土地打交道,更让我明白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懂得了珍惜每一份劳动成果,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