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9日
我家小院
  我家的小院坐落在大山脚下,前面是一条宽阔的公路,公路下面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河对岸是一条新修的高速公路和层恋叠嶂的大山。
  小院里有高高的围墙和宽敞的大门,还有一排大小不一的六孔旧石窑。院内窑洞是用小石块和泥土筑成,从里到外没有大块石,都是用小石片或平或立箍起来的。其中三孔窑洞只有三米宽、三米高、六米多深,弧度从窑腿高一米二开始,所以窑洞很矮很暗;另外三孔窑洞稍微大点,比前面三孔明亮宽敞。窑檐是小石板,门窗是后来修的。这一排窑很整齐,历经沧桑和风雨洗礼,仍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小院也有故事。院中右边三孔窑洞是我曾祖父的,左边三孔是我堂曾祖父的,其中一孔典当给他人。我曾祖父吸大烟,就把三孔窑洞卖给了别人,年少的祖父无家可归,被迫流落到百里外的黄河畔上的村庄里揽工。我奶奶的前夫婚后不久病逝,后经人介绍祖父被招进她家,生育三男两女,年迈后他托儿带孙返回老家,安度晚年。
  当时,小院里的窑洞是三家的,每家两孔,住着六家人,我家两孔窑洞在中间。院子是碎石头围墙,没有任何栅门。六孔窑的中间有一道隔墙,留一个过道,各家的圈落、草房都挤在门前。墙外烂石成堆,硷畔上有三个厕所、三个猪圈,硷畔外又比院子低一米多,是放柴摊,并有四五棵枣树,院子也特别狭窄。
  1978年,我把相邻两孔窑洞买回,1998年,我又把另外两孔窑洞买回,也算是物归原主,实现了父辈们未了的心愿。我们买回后,我跑车在外,妻子起早贪黑清理石头、脏土,拆掉草房,挖掉旧墙,经过多次返修和拉土回填,千辛万苦才打造成今天的小院。虽然小院并不美丽,但它凝聚着我们半生的心血和汗水。
  窑洞虽简陋,但它依旧冬暖夏凉,自然得体,落落大方,小院也显得格外素朴温馨。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我们给菜园施肥深翻,然后分成小块,种上各种蔬菜、玉米和黄豆等,让丰收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夏天,院中郁郁葱葱,绚丽多彩,花儿飘香,蝶飞燕舞。秋天,走进小院,映入眼帘的是柿子、黄瓜、茄子、辣椒……一幅丰收的景象。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孩子们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充满欢声笑语。
  小院温馨舒适,幽静宜人。我们数代人在此生活,也正是小院的清静和温馨,谁也不愿离开。
  清晨,推开窗户,淡淡的烟火味夹杂着幽幽的泥土气息与花的清香迎面扑来,眼前满目翠绿,生机勃勃;山上的雾如银纱轻轻飘起,树上鸟儿叽叽喳喳,这不就是大自然的馈赠吗?
  傍晚,风儿习习,漫步在小院,大自然的凉爽与宁静是如此的美好,让人感到舒坦无忧,心旷神怡。
  如今,村里大部分人都外出,在干净便利的楼房里安了家,而我却不愿离去。“小院幽幽映日斜,竹篱疏影绕芳华。”小院记载着过往,传承着文化。我能有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宽敞宁静的小院,过着粗茶淡饭的农家生活,也很知足。
  董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