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5日
地 耳
李连科

  在那些记录插队生活的篇章中,分享一件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那就是我们插队时吃过的一种陕北特有的野生菌类植物,老乡一般管它叫“地耳”。
  地耳,它属于野生菌类的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其比一般蔬菜所含的蛋白质都要高,此外,它还含有维生素、磷、铁、锌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它的形态与木耳相似,名字也多样,如地软、地皮菜等。地耳色泽黑,宛如铜钱,一串串、一片片,生来无根,铺展在荒山、草滩、田埂、崖畔的地皮上。特别是在冬雪初融、春雨绵绵的季节,地耳经过雨水的浸润,舒展开了身姿。遍地可见,尤其是在窑洞的崖畔上,黑压压的一片。
  然而,地耳并不是一年四季都能拾到的。它遇寒露而生长,逢雨水而茁壮,正是捡拾的绝好时机。若是晴天,很难找到它的藏身之处。
  阴雨天气是寻找地耳的最佳时机。野外草丛中,地耳从蜷缩状态舒展开来,变成薄薄的一片,捏在手指之间,光滑柔软。
  这时,婆姨娃娃们便兴高采烈地向山洼走去,从这个山洼绕到那个山梁,从这个崖畔下到那个沟底,在枯草与泥土间仔细寻找。这儿一团团,那儿一簇簇,地耳或成对成双,或成簇成伙,有的黄里透绿犹如黑木耳,有的遍野点缀形似黑蝴蝶。不一会儿,他们的小篮子便装得满满的。
  回家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捡拾掉地耳中的草屑,筛去沙粒泥土,用清水反复淘洗,直至地耳看起来黑绿光洁、无半点杂质的模样,然后将其放入盆中用清水浸泡一夜。次日清晨,地耳被水泡得柔软而富有弹性,洗净切碎后,加入肉馅和佐料,便可制成发面包子。尽管当时生活特别艰苦,难得一见肉食,但他们依然能巧妙地利用地耳为主材,拌上豆腐丁、葱花和麻子油,做成美味的素馅包子。放进蒸锅后,不一会儿满屋子便飘溢着地耳特有的香气,品尝起来嫩滑爽口,一股泥土和野草的清香在口中回荡。
  除了做包子、包饺子外,地耳还可以炒菜、凉拌,特别是与鸡蛋一同炒制时,更是一道令人赞不绝口下饭菜。
  2013年,我们村的10名知青集体返村。原大队书记王明德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一顿充满陕北特色的家乡饭,油炸糕、粘豆包、摊黄儿等美食,还特意为我们包了一锅地耳包子。这次可是肉馅的,大家纷纷赞叹:“聊咋咧!美滴很!”如今,陕北的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必为了采摘地耳而等待特殊天气。人工培植的地耳口感也不错,采摘回来后晾干保存,食用时只需用清水泡开即可恢复其鲜美口感。
  地耳生长在山坡、崖畔、草丛之中,无人问津却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它从泥土中汲取养分,又在泥土中归于沉寂。它自然可亲,朴实无华,难怪会受到家乡人的喜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需要吃野菜来果腹,但我依然怀念地耳那种纯天然的味道,每当春雨绵绵之际,我总会不由自主想起乡亲们拾地耳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