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3日
智能之光照亮矿井深处
  通讯员 张仕昕
  近年来,黄陵矿业二号煤矿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正通过构建“智能矿井、智慧矿区”体系,打造出“数字孪生、透明地质、智能掘进”三大技术高地,开创了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新范式。
  数字孪生构建矿山“智慧脑”
  3D激光定位、多智能协同、全景感知等技术的突破,在该矿得到了充分应用。
  在该矿智能调度指挥中心,数字孪生系统正同步呈现井下实时场景,将包括“采掘机运通”在内的28个业务系统、1050个功能点、22个生产重要场景、2万多个信息点进行有机融合,共同织就矿井“神经网络”。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矿井的各系统要素、数据进行模拟和仿真,在虚拟空间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煤炭开采的全过程。”该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华军介绍道。
  智能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安全本质化变革。在井下变电站,一台搭载全景摄像头的巡检机器人正沿轨道缓缓前行,它能精准识别设备异响、高温等隐患,并自动生成维修建议。“以前人工巡检一趟需要2小时,还存在瓦斯、顶板等安全风险,现在机器人30分钟就能完成全区域扫描。”该矿副总工程师、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高小虎指着屏幕上的实时画面说道。
  透明地质破解开采“密码锁”
  在该矿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大屏上,随着三维地质建模系统不断动态刷新,巷道走势、顶板高程、底煤厚度,设备周围甲烷、一氧化碳、风速、温度等环境数据化作红蓝交错的等高线图谱,实时投射在眼前。
  “根据系统监测结果显示,307工作面推进前方约500米位置处有异常,涌水量增大,综采二队注意观察,及时做好准备,确保工作面排水系统正常。”在该矿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员把使用透明地质系统实时监测井下获得的各类地质信息及时反馈给一线作业人员。
  “过去采煤像开盲盒,现在每个地质细节在这里都是透明账本,我们想要某个地质构造的剖面图,只需轻轻点一下相应的地质信息就可以立马显示。”综采二队队长钟祥熙说。
  该矿建成并投入使用透明地质系统,一举攻克了实际地质难题,成功化解地质数据的核心“痛点”。通过该系统,地质模型能够实现动态更新,同时具备分析预警功能,极大提升了安全生产可视化水平。这一系统为该矿智能化开采筑牢根基,也为隐蔽致灾因素的精准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地质保障,全面推动矿山安全生产迈向新高度。
  智能掘进开启“无人驾驶”模式
  从“传统掘进”到“智能快掘”,不仅是速度的提升,其背后蕴含的是在理论层面的深入探索、装备领域的革新升级、工艺环节的优化改良,以及标准体系的重塑完善,需要在这些方面实现全方位的突破。
  而该矿引进的智能快掘系统,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力武器,掘锚机数据监测界面可以显示掘锚机运行状态、除尘风机运行状态、掘进进尺、掘进航向、截割轨迹以及油泵、截割、装载、运输电机电流参数,构建起“掘—支—运—控”和除尘装置启停等工序的智能联动。
  掘进二队队长成强飞对这套新系统所带来的便利体会最深,他说:“自从应用快掘进系统后,我们单班人数从14人减少到10人,并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单日进尺34米,单月进尺突破680米大关。”
  据了解,3年来,该矿累计投入科技专项费用2.6亿元,争取科技引导资金3180万元,编制并发布快速掘进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1项,填补了国内煤炭行业快掘系统标准的空白。6项科研成果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百米矿井深处的智能变革,二号煤矿用创新实践证明了传统矿山与尖端科技碰撞出的不是火花,而是照亮行业未来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