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在岁月的长河中,年味以多种形式存在着:它是阖家团圆的幸福,是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年货,是街头巷尾张灯结彩的喜庆,是鞭炮声中弥漫的烟火气,是母亲熬夜制作的特色美食,是游子手中那张归乡的车票……然而,于我而言,有一种年味尤为独特,那就是写对联时那份沉浸于笔墨与红纸间的情致,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春节前夕,为了满足龙乡人民对新春的期盼。黄陵县书法协会的老师和会员们多次下乡,义务为乡亲们写对联,为新春增添一抹浓墨重彩。作为初学书法的我,初时并不敢与书协的老师们一同下乡。腊月二十二那天,黄陵县在中心广场举办了“桥山迎春晖·龙乡过大年”之“墨香暖春”迎春送福活动。活动现场,当墨香在空气中弥漫,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氛围。
目睹书协老师们笔走龙蛇,每一笔起落、每一画书写,红纸与黑字相映成趣,年味在这一刻变得具象而生动。写的是新春的祈愿,更是团圆的喜悦。真正的年味,就藏在这写对联的时光里。
写对联的场景宛如一首华美的乐章,书协的参与者们站成一排,仿佛五线谱上的音符,手中挥动的毛笔就是那跳动的旋律。我被这氛围深深吸引,两位老师注意到了我,鼓励我参与其中。我起初有些胆怯,但在老师的鼓励和围观者的热情要求下,我鼓起勇气回家取笔,并最终在广场上写下了自己的对联。虽然字迹尚显稚嫩,但却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回想起年少时,每年临近春节,父亲总会从供销社买回几张大红纸,铺展、叠裁,那鲜艳的红色瞬间点亮了家中的氛围。研墨的过程是一场与时光的对话,父亲缓缓加水、轻轻研磨,墨香在空气中散开,古朴而醇厚。而母亲则能写出一手好字,她拿起毛笔,饱蘸浓墨,笔锋流转间,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力量与韵味。我站在一旁,眼中除了羡慕就是崇拜。母亲写的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对新一年最质朴的祝福,是对家人的关怀与热爱。
那些年,写对联时家里总是热闹非凡。父亲帮忙递纸、裁纸,偶尔还会对母亲的字评头论足。我们兄弟姐妹则在周围嬉笑玩耍,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团聚时光。等到除夕那天,父亲和哥哥将对联贴在门上,那红红的对联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新年的喜悦。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年,父亲依旧买回了大红纸,却让我拿起来毛笔来写对联。尽管我的字迹歪歪扭扭,但母亲总是耐心地指导我、鼓励我。那一刻,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是家的温馨与年味最浓郁的体现。我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学好书法,写出像母亲那样的好字。
如今,生活越来越便捷,买对联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在我心中,写对联的那份年味是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传承。在写对联的过程中,我们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祝福,感受着家的温暖与亲情的力量。
又是一年春节至,我仿佛又看到了父亲在研墨、母亲在挥毫泼墨的身影,闻到了那熟悉的墨香。有一种年味,叫写对联,它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最温暖、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