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伟
在延安洛川县白家咀村插队的日子里,推碾子、推磨加工粮食成了我最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磨麦子,需要反复加工六遍才算完成。前三遍磨出的是白面,用于擀面条;后三遍则是黑面,用来蒸馍馍。我和寇景龙哥哥负责推磨,每个人拦腰抱着磨杆推动磨盘转动,这样的活儿三个人干最轻松,两个人就显得有些吃力。加工一斗麦子(约三十六斤)要持续转动磨盘三四个小时,着实是个不小的工程。沈农生哥哥则负责收集磨下来的粮食,用锣面锣把面粉筛出来,为下一遍磨面做准备。
麦收结束后,社员们都领取了各自分配的口粮,我们三个人每人也分到了一斗麦子。当我们发愁如何将这些麦子加工成面粉时,几个平时与我们一同劳动、打闹的朋友来到了我们住的窑洞。他们告诉我们,村子东方的大沟底下有一个水磨,不用人力就能加工粮食。这让我们心动不已,决定去体验一下不用人工推磨就能加工粮食的乐趣。
我们向生产队借了一辆架子车,这时又来了几个朋友要与我们同去,于是我们一行九人,拉着一百多斤麦子的小拉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叫喊声、欢笑声、口哨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欢声笑语。
到达沟底时,天已经黑了。那天大约是农历五月十二或十三,月亮很快便升了起来。当我们来到水磨房时,发现里面竟然有人在加工粮食,而且还是我们白家咀村第一生产队的六位知青。于是,我们耐心地等待起来。
出于好奇,我在水磨房外面仔细观察起来。这水磨在当时当地已经算是高科技了,由于我没有接触过机械设备,只能了解外部能看到的结构和功能。后来,我在胜利油田工作,接触了机械设备,再回想起当年的水磨,便全都明白了。
水磨的动力是由泉水小溪提供的。水磨房建在泉水小溪的上方,房后有一个大大的木制轮子,宽约四十厘米,直径在两米到三米之间。轮子上沿着它的周长制作了大约三十个梯形的水斗,外大内小。轮子是用架子的轴承支撑,轴的另一端进入水磨房内部,连接到水磨磨盘下面。这里肯定要有调整速度和方向的齿轮,我猜测当时的齿轮可能是木加铁制作的。
泉水小溪的水由一个闸板控制。闸板形状像簸箕,上面连接着铁链和麻绳,绳子上做了一个小圈套,可在磨盘旁边操作。提起绳子,水就流入大轮子的水斗里面。水斗满了后,由于重力作用向下移动,第二个水斗继续注水,如此循环往复,轮子便慢慢转动起来。需要停止时,只需放下闸板即可。
这里的水磨与我们村里的磨有些区别。村里的普通磨盘直径约四十厘米,高度或厚度约十五厘米;而水磨的直径在五十到六十厘米之间,高度约二十厘米。村里的磨盘是人力推动上磨盘转动;而水磨则是固定上磨盘,用水源动力推动下磨盘转动来完成磨面的功能。
晚上十一点多,一队的几位哥哥姐姐完成了粮食加工后离开了。轮到我们时,除了不用人力推磨以外,其他操作都与村里的一样。我们很便完成了加工任务。
回想起来,那次下沟时我们用力拉车防止下得太快,回来时又努力推车。上下沟的都是羊肠小路,木制车轮只能压在草地或是虚土上,一高一低,在最窄的地方差点把车拉翻了。我们九个大小伙子拉着一百多斤粮食。从天还没亮开始往回走,到家时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这次行动虽然有些失算和失败,但我观察了水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也算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56年过去了,那次行动仍牢牢记在我的心里。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自己特别尊敬匠人,对有技术含量的操作都充满兴趣。我特别喜欢搞机械维修工作,凡是报废的汽车零部件,我都要再次分解、了解它的性能、构造、工作原理以及维修复原的方法。这样做不仅让我学到了更多知识,也提升了我的工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