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6日
怀念母亲
倪小红
  有一种思念,叫魂牵梦萦;有一种记忆,叫刻骨铭心!
  天堂的母亲,您在比远方更远的地方,是否依然安好?是否衣食无忧?是否开心快乐?
  母亲,您离开我已经22年了。这22年的日子像水一样静静流淌,可每当佳节来临,心里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您的音容笑貌,总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眼前。如今又临近清明节,对您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22年来,对慈母的思念从未间断,总想提笔写一篇追思母亲的文章,然而每每提笔又搁置。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写起,总是未及动笔泪已先流,总觉得自己稚嫩的笔端写不尽母亲辛劳的一生。
  母亲是个苦命人,她的童年是灰色的、苦涩的,更是艰辛的。
  母亲在姊妹八人中排行老六,出生时正值中国最艰难的岁月。山上的野果、野菜是她童年的主食。当这些也吃完了,就只能煮树皮、树叶、草根,撒上一把玉米面,闭着眼睛咽下去。瘦骨嶙峋的母亲就这样熬过了苦涩的童年,可生活从未对她展露过慈爱的一面。
  19岁那年,经爷爷的朋友介绍,母亲与务农的父亲结为夫妻。
  艰苦的环境让母亲吃尽苦头,也造就了她坚韧的性格。成家后,母亲日夜操劳,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哥哥和我的相继出生,为这个贫寒的家庭带来了欢声笑语。
  为了供我们上学,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家里4亩田的春种秋收都落在母亲肩上。为了多些收入补贴家用,她还要养猪养鸡,鸡和鸡蛋舍不得吃,肥猪全卖掉,换来的钱都成了我们的学费。凡是能卖的农产品,她都拿出去换过钱。她用那双干瘪的手将我们拉扯成人,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给了我们。
  初中毕业后,我和哥哥为改变命运,远赴千里之外的异乡择业。一路上我只顾着往前奔跑,在为自己所谓的事业忙碌着,心里暗想着通过辛勤努力,争取早日让劳累一辈子的父母跟自己享福,却忽略了母亲那佝偻的背影和日渐衰弱的身体,更没识破她在电话里“我身体好着呢”的善意谎言。
  原以为母亲会多陪我走一段人生路;原以为她像老屋的梁柱,能撑过所有风雨;原以为我能追上父母老去的脚步,却忘了自己早已过了做梦的年纪。
  2003年5月12日,母亲匆匆离我而去,那年我仅17岁。让我抱憾终生的是,母亲走时我和哥哥都不在身边,甚至没能留下一张最后的照片。
  每每想到此,我的心就如同刀绞般疼痛……那个最爱我的人,走了……
  那个让我撒娇的人,走了……
  那个从未穿过我买的衣服、没用过我一分钱的人,走了……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解药,可是对失去至亲的人来说恰恰相反。时间越久,心里的遗憾就愈加强烈,特别是自己为人父母后,思念更如针刺肌肤,让人食不甘味、夜不成眠。
  母亲走后,我去过温州、西宁、深圳、内蒙古等地,做过建筑工、搬运工、油漆工,像候鸟般漂泊。直到2009年来到黄陵矿业,才结束了近10年的打工生涯。如今有了房子车子,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女,一切都好了,可操劳一生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了。
  世间最痛莫过于:有了房有了车,却没了父母!父母把最好的爱给了我们,我们却再没机会回报。当我们终于活成他们所期盼的样子,他们却永远看不到了。
  毕淑敏曾经说过:“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每年清明,我都会去看母亲,絮叨家里的大小事:“家里一切都好,你的孙子、孙女都长大了,孙子这次又考了全班第一,您在那边不用担心……”有时我讨厌清明,讨厌它每年如约而至提醒我失去亲人的事实。又感激清明,让我能抛开纷扰,安静地陪伴逝去的亲人。
  人到中年,方懂清明。这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我们总说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常见的痛。有些人一旦失去,除了梦里,永难再见。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如此真实而扎心。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是背着书包回家;长大后最难的是有家回却没有父母。
  珍惜父母,珍惜眼前人,珍惜身边人,多陪陪他们,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他们快乐半天。他们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幸福。
  清明将至,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安康。愿天下父母,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