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使我想起了永远离开的亲人们,也唤起了对延安洛川插队岁月的深切怀念。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地方,从学生蜕变为新农民的地方。在那里,我学会了生活技能和生产知识,真正体会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那里的人们善良淳朴、勤劳诚实,这份真挚的情感多年来在我心中愈发深厚。
记得1969年2月9日,我们到达延安洛川县槐柏公社白家嘴大队。还有不到两个月就是清明节,当地社员们要完成三件事情:祭祖扫墓、清明伐木(据说此时木材质量最佳)和荡秋千。虽然后两件事看似无关,却都是当地传承已久的清明习俗。
那时的生活虽然辛苦,我们却充满活力。每天除了繁重的农活,还要砍柴、担水、推磨。即便如此,我们仍有精力和年轻社员们嬉戏打闹,甚至在地里打土坷垃仗。因此,荡秋千这样的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让我们很是期盼。
清明前半个月,就有朋友向我们描述荡秋千的盛况。我起初不以为然,直到亲眼所见才被震撼。那天清晨,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整个村庄生机勃勃。村西北角的空地上,早已架起10米高的秋千架,绑秋千用的麻绳足有3厘米粗。
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看似文静的姑娘们,她们能将秋千荡至与架子平行甚至更高。她们的身姿优美,时而仰卧,时而俯卧,宛如空中飞燕。我的朋友们趁机捉弄我,硬拉着我体验“半人荡”,结果让我吐得昏天黑地。
这场荡秋千从清晨持续到日落,成为我终生难忘的画面。如今我们都已白发苍苍,但那些青春岁月、那些“使坏”的铁哥们,都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每逢清明,我总会想起那片土地,想起那些纯真的笑脸,并在心里默默祝福他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