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群北京知青满怀憧憬地踏上陕北延安的土地,准备在这片广袤无垠的黄土地上挥洒青春。然而,现实的艰难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吃住问题上,我们面临的困难尤为突出,相较于在平原插队的知青,我们的生活更为不易。
初入村庄,生产队安排我们暂住在村民家中,一日三餐由村民负责。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很快我们便需要自己独立生活。在衣物方面,我们无需过多担忧,因为离开北京时,父母已经为我们备足了四季衣物和床品。但在吃住上,我们必须依靠自己,村里的帮助只能作为辅助。
首先摆在眼前的是住宿的问题。小队为我们找到了一处砖瓦房,虽然墙壁是土坯的,两扇木门和两洞木窗也透风漏气,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村里还帮我们修整了锅灶,粘贴了破碎的窗纸,我们四人便在这处简陋的闲屋中安顿下来。
生活正式开始后,我们发现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水都需要自己解决。酱醋茶在当时简直是奢望,油也极为稀缺,小队一年给我们四人分了一瓶菜籽油,很快就用完了。柴火方面,在队里的帮助下,我们下沟打柴,勉强维持着日常生活。
吃饭方面,我们主要依赖国家供应的口粮,粗细粮搭配。由于四人中只有少数人在家做过饭,因此,每次擀面、做饭都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四人合作,有人揉面、擀面,有人烧火、拉风箱,还有人负责下锅煮面。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依然能够吃上热腾腾的面条。
然而,长期没有蔬菜的日子让我们倍感煎熬。每次吃面时,我们只是往面条里撒点大盐粒,其他什么调料也没有。偶尔有人发现后院的青菜,便翻墙进去拔几棵回来下锅,那种幸福感简直无法言喻。后来,我们发现地里的青豆是最好的佐餐,每当青豆结豆后,我们都会派人去地里拔几棵回来煮着吃。那种鲜美的味道,我至今难以忘怀。
做饭需要水,村里吃井水。我们常用的有三口井,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西面村头的那口井。由于井深不可测,他们只能用辘轳来搅水。每次搅水都是一项体力活,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虽然我们都是半大小子,但面对深不见底的井和沉重的井绳,我们依然感到力不从心。不过,人多力量大,我们轮流搅水、挑水,总算能够维持日常生活。
在寒冷的冬季里搅水更是一项艰难的任务。我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用力地搅动着井绳,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清澈的水从井口涌出时,我们依然感到无比欣慰。然而,连阴雨天的到来却让我们陷入了困境。潮湿的柴火无法点燃,我们只能轮流尝试,但依然无法成功。最终,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从房顶上抽下干木条来引火。虽然这个方法有些冒险,但那个艰难的时刻,我们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幸运的是,后来我们搬离了那处简陋的砖瓦房,住进了村大队部的砖窑里。生活条件虽然依然艰苦,但相比之前已经好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队里抽调了有经验又热心的大娘帮我们做饭。每天下工后,我们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那种幸福感,是我们永生难忘的。
如今,当我们回想起那段岁月时,心中充满了感激。我们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村民和干部,感激那段艰难岁月给予我们的成长和磨砺。正是那段岁月,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