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校门口飘扬的旗帜上,我们踏上了红色研学的征程。百里远足,奠祭英烈,聆听革命故事。
这一路上,延安精神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化作脚下坚实的土地、先烈墓碑前湿润的泥土以及心中翻涌的热血。归来后,我提笔记录这段旅程的感悟,才发现延安精神的种子已悄然生根。
背着行囊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时,我真正理解了“苦难辉煌”的含义。烈日下,汗水浸透校服,双腿如灌了铅般沉重,但想到红军战士曾穿着草鞋翻越雪山草地,眼前的疲惫顿时显得微不足道。这让我明白,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是口号,而是在困境中依然挺立的背梁。当全班同学互相搀扶着抵达终点时,我忽然懂得,信仰的力量足以支撑我平凡的脚步走出非凡的路。
青灰色的墓碑整齐排列,每一块都镌刻着一个年轻的名字。我蹲下身,轻轻拂去碑前的落叶,擦拭着墓碑上的灰尘,指尖触到冰凉的石头,突然意识到:这些名字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中有人永远停留在了十八岁,有人牺牲时没来得及留下姓名。山风穿过松林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像是在诉说那些未完成的青春故事。
我凝视着墓碑上遒劲的字迹,恍惚看见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或许也曾和我们一样,在春天里追逐蝴蝶,在夏夜里仰望星星。但当号角响起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最壮烈的道路。此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墓前,我忽然明白:这温暖的光,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明天。
研学远足归来,我突然懂得,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先烈的热血,我们享有的每一分安宁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可能不会再经历战火纷飞的考验,但同样面临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挑战。
红色研学带给我的不仅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我走在校园里,每一步都踏得更加坚定。延安精神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青春的价值,在于为理想而奋斗;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信仰而坚守!
(宜川县中学高一十一班 崔瑜指导教师 梁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