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1日
非遗文化浸润童心
——安塞腰鼓在幼儿园传承的实践研究
  安塞腰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陕北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却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承断层危机。本研究以幼儿园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场域,通过实践探究安塞腰鼓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与实施效果。研究显示,基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腰鼓进行课程化改造(如动作简化、游戏化教学),结合美术、语言、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融合,能有效提升儿童的文化认同感(90%幼儿可阐释腰鼓文化意义)。然而,实践中暴露的师资专业化不足(85%教师未受系统化培训)、课程碎片化(43%园所仅用于节日表演)及家园协同缺位(62%家长认知偏差)等问题,制约了传承效能。对此,提出构建“高校—非遗中心—幼儿园”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开发“感知技能创编”梯度化课程体系、创新AR体感游戏等数字化传承手段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幼儿园非遗传承不仅可实现文化基因的早期浸润,更能通过儿童反哺家庭、社区,形成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未来需强化政策保障与数字化赋能,推动非遗教育从“技艺传授”向“文化自觉”深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而安塞腰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陕北高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幼儿教育作为文化启蒙的重要阶段,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本文以安塞腰鼓在幼儿园的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其文化价值、传承现状及优化策略,为非遗进校园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点
  (一)历史溯源
  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通讯与祭祀活动,至秦汉时期演变为民间庆典的重要形式。其发展深受陕北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影响:地处黄土高原的封闭性保留了腰鼓的原始风貌,而戍边文化与游牧民族的交融则赋予其粗犷豪放的独特气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标志着其文化地位的官方认定。
  (二)艺术特征
  1.动作体系:以“踢、打、跨、跺”为核心,形成“十字步”“缠腰鼓”等标志性动作,兼具力量感与韵律美。
  2.表演形式:分“文鼓”与“武鼓”,前者重叙事性,后者强调整体气势,常以百人方阵呈现“黄土旋风”。
  3.文化符号:红绸、羊肚巾、牛皮鼓面等元素构成视觉符号系统,鼓点节奏与陕北信天游形成声景互文。
   二、安塞腰鼓在幼儿园的传承现状
  (一)传统传承模式的式微
  1.家族传承与师徒制因人口外流而萎缩,老艺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
  2.民俗节庆展演场景减少,2020年调查显示陕北地区年腰鼓表演场次较2000年下降47%。
  (二)幼儿园传承的创新实践
  1.课程化改造2.跨领域融合
  3.文化认同建构
   三、幼儿园传承中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一)现存问题
  1.师资专业化不足:85%的教师缺乏系统非遗培训,存在动作不规范的问题。
  2.课程体系碎片化:43%的幼儿园仅将腰鼓作为节日表演项目,未形成渐进式课程。
  3.家园协同缺位:62%的家长认为腰鼓练习“影响文化课学习”。
  (二)改进策略
  1.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机制
  2.开发梯度化课程体系3.创新数字化传承模式
  4.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安塞腰鼓在幼儿园的传承实践,不仅是非遗保护的时代创新,更是文化基因的早期植入。通过适龄化改造与系统性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文化自觉,培育民族认同感。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政校社”协同机制,借助教育数字化拓展传承边界,使非遗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儿童精神成长的源头活水。(延安市安塞区第四幼儿园教师 拓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