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8日
农技人员大棚“把脉问诊” 科技助农护航农业丰产
  本报讯(通讯员 李涛涛 记者 叶树峰)清晨,子长市杨家园则镇杨二村的蔬菜大棚里湿气氤氲,黄瓜藤蔓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市蔬菜开发中心农技员窦改玲正蹲在滴灌设备前,打开手机上的“绿色蔬菜智慧化数字管理”App,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空气湿度等数据。“杜修平,你这片黄瓜地的土壤湿度不够,App已经自动预警,今天要灌水。”她抬头向正在绑蔓的菜农杜修平说道。
  眼下正值陕北设施农业作物管护关键期,子长市大棚里的辣椒、西红柿、黄瓜进入产量形成期。为破解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子长市蔬菜开发中心组建4支农技服务队,带着“新三样”——手机App、便携式检测仪、智能传感器,走进全市设施农业基地。在安定镇廖公桥村的智慧大棚示范基地,农技员薛小东正通过手机远程操控通风口:“现在不用蹲在棚里守着,手机就是新农具,数据就是新农资,菜农坐在炕头就能操控大棚灌溉、放风、卷(放)棉被。”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密密麻麻的“服务网格”。子长市蔬菜开发中心主任许建军展示的“联镇包村责任图”上,16名农技骨干分片包干11个镇(街道)。在余家坪镇的大棚油桃基地,农技员孙广杰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在崖头村调试新安装的虫情监测灯,下午到禾草沟村指导滴灌系统改造,晚上还要通过微信群解答技术问题。
  暮色降临,大棚外的宣传车又响起广播:“各位乡亲注意了,明早九点在村部有无人机植保培训,带好手机来学新技术……”农技员们的身影依然在田埂上穿梭,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照着即将成熟的果实。当科技的种子播撒在陕北的黄土地上,正在孕育的不仅是四季常青的大棚蔬菜,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这里的每一片叶子、每一颗果实,都在见证着“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