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青年的教育工作,在“为争取抗战胜利,建设独立自主幸福的新中国,培养有民族觉悟、民主思想、有现代生活的知识技能,能担负抗战建国之任务的战士和建设者”的教育宗旨下,对青年开展了有效的理论教育、榜样教育、实践教育,推动青年成长成才,促进更多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理论教育维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一是开办各类学校,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需求,于边区设立各级各类青年干部学校十余所,如抗大、军事学院、陕北公学等。这些学校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先进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阵地。二是开设革命课程,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抗日救国的实际目标相结合、与延安实际教育情况相结合,设置了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抗日救国的革命内容相关的课程。三是形成大众哲学,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奥难懂,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编著《实践论》《矛盾论》、艾思奇编著《大众哲学》等,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化身“大众哲学”,中国共产党人还通过《解放日报》《中国青年》等载体讲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多样的教育方式,使不同身份的青年都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道德教育维度:以先进典型为载体
一是选树先进典型促进青年树立道德自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在党员、人民群众中选取典型。如在高达2000摄氏度的高热熔炉面前刻苦钻研技术、坚持认真工作的工人赵占魁,多缴公粮来支援抗战、号召青年农民一起种地的农民吴满有,在执行任务时为营救战友而牺牲自己的张思德等。他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青年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学习的样例,鼓舞着广大青年热爱劳动、热爱人民。二是宣传先进典型促进青年形成道德自觉。延安《解放日报》发表《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宣传赵占魁、吴满有的先进事迹,促进边区形成了学习典型的良好舆论氛围,推动了“学习赵占魁运动”“学习吴满有运动”的热潮。毛泽东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使张思德、白求恩的人物事迹在青年之间广泛流传。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促进青年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的价值引领作用。先进典型所崇尚、所践行的价值观体现着人生的追求,对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他们高尚的人生品格和道德情操,深刻激发着青年内心对善、对和平、对新中国的向往,点亮了青年对于生命的希望,影响了一批青年自觉加入到为国献身、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中去。
实践教育维度:以生产运动为形式
一是开展边区农业开荒实践。进行农业开荒是广大青年生存的必然要求,青年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青年战士们不惧艰苦环境,自己动手、制造农具,开荒时到处都是刀劈斧砍、 头挥动的场景,最终取得了蔬菜全部自给、粮食部分自给的成果,青年战士们把陕北打造成一片江南。二是开展边区工业生产实践。一方面,边区工业设备落后,为保障军民有衣穿、有衣换,边区男女青年们积极到纺织厂、被服厂、棉织毛织工厂做学徒,学习用纺车纺线、织布、做衣服。边区女青年还组织了纺线比赛大会、妇女纺织运动,提高了纺织的数量和质量,边区轻工业生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共产党人武器装备落后且不足,前线军用物资匮乏。青年共产党员钱志道、沈鸿带领边区青年在简陋的小兵工厂里埋头苦干,研究机器设备、炼铁技术、化学技术,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了火药、炸药、硝化棉、硝化甘油、迫击炮弹发射药等急需的军用物资,缓解了抗战前线的物资紧张问题,也促进了边区军事工业的发展。广大青年在农业、工业生产实践中锻炼了心性,更加磨练了革命意志。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对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仍具有重要启示。一要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共青团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引领和服务作用,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二要持续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作用,持续发挥思政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结合青年学生喜爱的语言表达,增强学生理论认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三要持续发挥道德榜样对青年道德领域的引导作用。讲好新时代各行各业道德模范故事,帮助青年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培育社会主义道德。四要注重实践教育。善用AI、AR、VR等先进技术,丰富课内外实践活动形式,促进思政课内实践与社会大课堂实践相结合,使广大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实践本领、创新本领,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