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3日
高校“音乐+思政”一体化教育音乐学专业声乐小组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渝君
  新时代,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音乐+思政”一体化教育成为培育德艺双馨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声乐小组课程作为音乐学专业重要的教学单元,以其专业性、互动性与实践性的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式融入提供了合适载体。然而,当下传统声乐教学存在重技巧轻内涵的倾向,且思政元素融入呈现碎片化问题,未能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要求。鉴于此,探索声乐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途径,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革新以及评价体系优化入手,构建兼具专业特质与思想深度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水平,亦可在集体学习环境中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以及职业担当意识,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注入全新活力。
  一、深挖声乐作品思政内核,构建技艺、文化、价值三位一体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筛选上,先聚焦经典声乐作品文化解码,将《阳关三叠》《茉莉花》等传统曲目纳入体系,通过解析诗词意境、民族调式与演唱技法,引导学生体悟中华文化“乐以载道”精神,如在《茉莉花》教学中结合其风格与歌词,培养学生对中华美学“含蓄典雅”特质的认同。同时,强化红色经典作品历史叙事,选取《黄河大合唱》《绣红旗》等作为核心素材,分析旋律歌词时引入创作时代背景,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史,组织学生研读《黄河大合唱》创作手稿,理解冼星海艺术初心,让演唱技巧训练与革命精神传承形成情感共振。针对新时代育人需求,教学内容注入时代活水,纳入《我和我的祖国》《灯火里的中国》等反映国家发展成就的作品,通过小组研讨分析歌词中“高铁飞驰”“都市街巷”等意象呈现的新时代中国形象,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融入对当代中国的情感认同。在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方面,结合地域音乐资源如西北民歌《兰花花》、客家山歌《落水天》,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记录民间歌手演唱风格与民俗故事,让学生在方言咬字、衬词运用学习中建立对地方文化的归属感,形成对国家、民族、地域的立体文化认知。
  二、创新小组协作教学方法,打造沉浸式思政育人场景
  声乐小组课程的互动性为思政教育搭建了实践平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能将技能训练转化为价值观培育的生动场景。课堂教学可运用情境模拟法构建多维度体验空间,如在《长征组歌》教学中,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展示历史图片、哼唱红军歌谣,营造“雪山草地”的听觉与视觉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控制音色明暗变化表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情感层次;在《南泥湾》演唱中,引入纺车道具操作体验,让学生在肢体动作中感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动精神,使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形成有机统一。小组合作探究是激活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设置融合专业与思政的问题链引导深度学习,如分析《松花江上》时,既探讨“如何通过颤音处理表现哭腔”,也追问“九一八事变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影响”,让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时了解历史背景,产生民族情感。教师还可组织作品思政内涵辩论赛,让学生就《白毛女》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现代解读展开讨论,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对“文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解。
  三、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实现专业能力与思想品格的协同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高校“音乐+思政”教学模式落地的重要保障,高校需突破传统专业评价局限,建立涵盖多维度、多主体、全过程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指标设计上,构建三维度体系:专业能力维度既保留音准、音色、作品完成度等传统指标,又增设情感表达契合度,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声音传递作品的思想内涵,如演唱《黄河大合唱》时的豪迈气势是否贴合抗战主题;思政认知维度包含“作品文化解读”与“社会价值关联”,前者如分析《茉莉花》的国际传播与文化自信关系,后者如阐述流行歌曲《孤勇者》中“平凡英雄”精神的现实意义,并通过书面报告与小组答辩形式进行考核;情感行为维度注重过程性记录,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奉献精神,如主动帮助同学纠正发音,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责任表现,认真筹备公益演出,建立思政成长档案袋收录学习反思、实践照片、社会反馈等材料,全面反映学生思想品格的成长轨迹。评价主体采用“教师+学生+社会”多元参与模式,教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考核成绩与档案材料进行综合评定,学生评价包括组内互评与跨组点评,并制定《小组合作思政贡献度评分表》引导学生强化责任意识,社会评价引入演出观众、实践服务对象的反馈,如在社区演出后统计观众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度,将“艺术传播效果”纳入评价体系。
  高校“音乐+思政”一体化教育在声乐小组课程里的创新实践,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命题的主动回应。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声乐艺术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精神等重要内容融入教学体系,依托小组协作互动性强的特点打造沉浸式的育人环境,并且运用多元评价体系保障育人效果,可促使专业教育实现从单一的“技能训练”向“全人培养”的转变。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红色音乐现场等,不断拓展育人领域,让声乐小组课程不只是专业能力提升的训练场所,还能成为滋润心灵、塑造品格的精神港湾,为培养有坚定信仰、丰富情怀、强烈担当的新时代音乐人才搭建稳固基石。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陕西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音乐+思政”一体化教育音乐学专业声乐小组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KC-SZ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