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3日
从“小事”做起,社区治理彰显为民情怀
王燕茹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不仅是市民群众日常的生活场所和居住空间,而且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温度的“最后一公里”。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对社区环境、便民服务、公共安全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老旧小区设施老化导致出行难、停车难,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课后看护真空,独居老人吃饭就医不便等问题,看似是家门口的“小事”,实则恰恰是检验基层治理效能的“试金石”。若不能及时有效回应,不仅影响群众获得感,还会积累成基层矛盾。因此,深入探究社区“小事治理”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旨在分析基层工作者如何通过解决小事建立群众信任、激活社区参与,从而增强群众幸福感,期望能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策略参考。
   一、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凝聚群众共识
  基层社区事务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因此,必须转变思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局面,从而将“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社区治理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从居民日常生活中具体问题入手,如小区路灯坏了影响晚上出行、楼道堆放了杂物造成安全隐患当作社区工作的切入点,优先安排解决。当居民看到自己反映的问题真的被社区重视起来并且很快得到了处理,将能够感受到社区干部的有所作为,从而增强对社区的信任。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因为份信任,居民会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更主动地向社区反映情况。这种由解决具体小事积累起来的参与热情和共生模式下显著增强的主人翁意识是形成社区治理合力的重要基础,能够让居民意识到社区是大家共同的家园,治理好社区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利益所在,从而凝聚起广泛的群众共识。同时,居民在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社区工作的难处,也学会从社区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共同维护社区和谐、共建美好家园的目标也将更加清晰和一致。这种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培育起来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社区氛围和集体意识,是社区实现有效“大治理”的力量源泉。
  二、以“小服务”提升“大幸福”,增强群众获得感
  社区服务旨在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服务的重点应当聚焦于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和他们的实际困难,具体体现为:为社区里的高龄独居老人解决生存问题、为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以及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理发、健康检查等生活照料。这些服务项目对准居民的“痛点”,能够让居民感受到切身的关怀和温暖,这种被关注、被照顾的踏实感和满足感正是居民获得感最直接、最朴素的来源,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整体的生活幸福感。社区工作者应以日常走访、居民恳谈会、意见征集箱、线上社群等多种方式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与居民的日常交流中敏锐捕捉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发现老旧小区晾晒衣物空间不足,居民在绿化带拉绳晾晒影响环境,就需要规划建设公共晾晒区;发现居民早晚锻炼时音乐扰民引发矛盾,就需要协调规划合适的场地和时间段。这些服务举措看起来都是“小”调整,然而,正是这些基于细致观察和真实反馈的“小”服务精准地解决了不同居民群体的具体困扰,持续不断地回应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构筑成居民幸福感。社区也因此真正成为一个能够承载居民安居乐业、感受到温暖与尊严的生活共同体,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自然随之提升。
  综上,社区治理的为民情怀,文章提出的小切口推动大治理、小服务提升大幸福的路径为解决楼道照明、停车难等生活痛点以及提供助餐托管、适老改造等精准服务提供了参考。这种从细微处着手的治理模式构筑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共同体根基。面向未来,社区治理需进一步健全居民需求精准识别与动态响应体系、强化预防式治理,从而让为民情怀持续转化为群众获得感的来源。
  (作者单位: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街道璟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