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8日
毛泽东与方法论意义上的“两个结合”
王晓娜 张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发表的讲话里,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概念,也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融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成长的经验总结记录,又能看作是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指南。回顾党的百年历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根本原因在于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并在文化层面上实现了深度本土化。此种结合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为新时代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从内在逻辑关系讲,“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递进,是“第一个结合”在文化层面更具体的表现,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呈现出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认可、内化于心的程度。也可以说,“ 第一个结合”重点关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第二个结合”则侧重于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
  “ 两个结合”虽然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被明确提出,但作为一种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却早就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诞生了。毛泽东更是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最早的完整理论探索。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明确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僵化理解的做法,并指出革命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现实深刻认知的基础上。这种强调立足本国实际的思想,体现了将普遍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初步自觉。在此后的政治实践中,他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必须与本土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并通过符合民族心理和文化习惯的方式加以表达。此种关于理论传播与接受方式的思考,实际上已经触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核心。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后,毛泽东仍持续关注理论创新问题,主张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推动思想体系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出一种开放而务实的理论态度。由此可见,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思想脉络,为后来“两个结合”方法论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毛泽东身体力行实践“两个结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基于中国国情开展理论思考与实践,这才有了独具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工业化道路,带领全国人民迈出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步。同时,毛泽东始终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和“民族文明独立性”的坚定立场,他的诸多著作都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与肯定,诸如“文艺为人民大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点和方针政策,是优秀传统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奠定了坚实根基。
  毛泽东不仅坚持践行“两个结合”,而且用独特的方式方法向人民群众阐释“两个结合”,他经常运用历史典故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严肃的理论变得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了人民大众的信仰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概而言之,毛泽东在“两个结合”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方法论,一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强调用中华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内涵”和“民族形式”。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文化自信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愈加凸显。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深刻思考,同时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民族文化中汲取智慧,有助于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度与广度,使其更加稳固、更具生命力。
  〔作者单位:王晓娜,北京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毅,北京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本文系北京服装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重点项目“‘以服装讲政治’视域下大学生特色思政工作研究:基于北京服装学院的实践”(项目号:DJZD2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