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8日
红色文化的价值生成机制
陈天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利用、红色基因传承工作。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生动传播红色文化”。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锦州考察时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文化是蕴含着红色基因的一种文化形态,其本质特征是一种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以维护和增进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以人民性为特征、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奋斗为行为要求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指向的文化。
  价值生成的依据是主体参与一定的价值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红色文化的价值生成经由价值需求、意义感知、价值实现三个阶段。人是社会动物,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获取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他所在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活动方式,这也是一个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是由生物人成为文化人的过程,而接受文化的结果就是一定价值观的掌握。因此,对红色文化的价值需求是一个人想要成为文化人,想要适应当今时代的本能需求,继而参与各类活动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意义感知。红色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全民的文化,它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由人民创造,也为人民享有。红色文化成为全民文化的过程就是红色文化之价值生成的社会过程,就是在党领导下的文化工作体系对人民群众关于红色文化价值认同的社会推进。总的来看,红色文化的价值生成机制大致有以下三种:
   1.通过自我反思与教育,达到现实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的现实感知相融合的耦合机制
  这是红色文化之价值生成的基础性机制。人是有记忆的,记忆是对现在之所谓先前在场的引证。这种引证对于红色文化来说,历史记忆就是一些红色文化价值观的集结,影响着个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以及个人如何由过去的红色文化记忆来印证和诠释从外在实践所得到的各种信息和印象。红色文化记忆作为一种从个体心理出发的概念,所印证的实质上是对头脑中的红色文化知识、认知的理解,以此由它们组合成红色价值观。因为有了现实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的现实感知的耦合,即使红色文化资源不在场,红色文化价值观也能作为被保持住的印象会呈现在人的意识之中。然而,由于革命语境的逐渐淡化、红色文化的“唯历史”认识倾向和主体记忆自身的遗忘性等因素,主体的红色文化记忆时常会缺失,对记忆的唤起也颇具障碍,当我们面对着只有通过对于历史的自我反思才能召唤回对过往的记忆时,就需要教育活动的介入,通过教育抵制人们对反思的遗忘,以及现实历史记忆与历史现实感知的交融,记忆和记忆中的红色文化价值观便显现出来,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使红色文化的内在记忆由隐藏状态进入到了显现状态的过程。优质卓越的教育,其意义不仅在于阻止自我反思的遗忘与中断,积极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反思意识,更在于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对自我反思进行深度拓展与丰富,让自我反思所承载的记忆更加完整鲜活、富有生机。
   2.通过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统整,达到文化的教育化与教育的文化化相配合的协同机制
  这是红色文化之价值生成的条件性机制。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影响,知识教育一直是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在将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师生关系就是传递和获取知识的关系。现实中的红色文化教育往往体现为表层的参观、机械的考试等形式,只看到了红色文化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略了红色文化的精神性和创造性。换言之,文化的教育化与教育的文化化相配合,就是要从文化论的视野来理解红色文化教育,将红色文化理解成人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在不断创造着的红色文化。就实践来讲,这需要通过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统整,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共享工作,通过建设实践基地、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搭建“文教合作”平台等手段。搭建“文教合作”机制,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通过价值对抗,达到破除价值生成解构性因素的抵抗机制
  这是红色文化之价值生成的有效性机制。文化是一种价值对抗,从这个角度来讲,红色文化的价值生成实质上就是主流文化经由亚文化而发生的与反文化的对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中,“主流”的语义场其实是在社会,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指的就是在社会文化谱系中优势文化的主导性地位和效能。当代的文化对抗的方式越来越隐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越来越借助于载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的传播困境主要体现在载体不够深厚,换言之,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主流的文化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使得使红色文化生产与消费相脱节。文化价值层面存在对抗现象实属正常。在文化冲突的现实情境下,能够成功引导民众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并开展有益的文化创造活动,进而推动整体文化向前发展,这才是应对文化冲突的关键所在与正确路径。这个过程无疑需要更多理论的支持、制度的建设和物质的保障。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知识研究”(KYCX25_087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