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艳花向记者展示新采摘的小番茄 六月的吴起县铁边城镇,漫山遍野的苹果树随风摇曳,嫩绿叶片间,套着纸袋的果实挂满枝头。记者在田南湾村的山路上,见到了贺艳花。此时的她,正开着一辆满载果袋的皮卡车,车厢里还放着几个保温桶,那是为山上套袋工人准备的午饭。
“工人们套袋很辛苦,得让大家吃上热乎饭。”贺艳花抹了抹额头的汗珠,笑容中透着陕北女子特有的爽朗与坚韧。很难想象,这位40岁出头的农村妇女,竟掌管着2000头猪、200头牛的养殖规模,拥有80亩果园、24座蔬菜大棚,还经营着1家五金门市,成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山地产业矩阵”。
从五金店主到产业带头人
前些年,新婚不久的贺艳花在铁边城镇盘下一家五金门市。“那时镇上搞建设,门窗、水管、电料都很畅销。”回忆起创业初期,贺艳花边整理货架边说道。她每天天不亮就开门营业,直到晚上10点后才关门,凭借诚信经营和吃苦耐劳,不仅攒下了第一桶金,还在十里八乡赢得了良好口碑。
然而,贺艳花并未满足于五金店的红火生意,她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田野。2016年,在政府鼓励发展山地苹果产业的政策支持下,她与丈夫商量后,承包了本村80亩荒山,带头种下了第一批苹果树。“政府给树苗、给技术,咱农村人只要肯吃苦,总能闯出条路来。”贺艳花坚定地说。
如今,这片果园已进入盛果期。“ 去年套了18万果袋,收入20万元。今年预计能套30万袋,少说也有30万元进账!”贺艳花掰着手指笑着说。眼下正是套袋黄金期,她从洛川和当地雇了15名工人来套袋,“洛川果农技术好,咱本地乡亲也能趁机学些经验。”
多元化产业“开花结果”
在苹果园旁的山峁上,贺艳花的2000头生猪养殖基地格外显眼,标准化圈舍内,自动喂食系统、粪污处理设施一应俱全。“猪粪经过发酵,能成为苹果园的优质肥料,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改良了土壤。”她介绍道。
这种“果畜循环”模式,让每亩果园减少了30%的化肥使用量,苹果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她的另一处2000头生猪养殖基地也在有序建设中。
2024年8月,贺艳花在铁边城镇油寺村投资建成了200头肉牛养殖场。“牛粪同样可以还田,形成循环农业。”她说。如今,肉牛存栏量已达180头,预计年底可出栏50头,每头利润超过2000元。
同年9月,她又在铁边城村承包了24座蔬菜大棚,种植小番茄和辣椒。每逢周末,大棚里总能看到游客提着篮子穿梭其间,孩子们兴奋地摘下红彤彤的小番茄往嘴里塞。“小番茄每斤卖6元,销路一点都不用愁。”贺艳花算起账来,眼里满是喜悦。
携手乡亲过上好光景
“ 农村人,只要勤劳,肯干、多干,跟着大家一起干就会多得,就能把日子过好。”贺艳花常用这句朴素的话总结自己的创业之路。
在她的带动下,本村村民邵登山的日子也渐渐红火起来。“以前看着别人挣钱干着急,现在贺艳花手把手教我修剪、套袋,果子一年比一年长得好。”邵登山说,今年他家的28亩果园也进入了盛果期,预计能收入11万元以上。
铁边城村村民慕艳花则在贺艳花的蔬菜大棚务工,每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老人,又能照看孩子,日子过得踏实多了。”慕艳花感慨道。
为了帮助更多村民,贺艳花成立了吴起县前进种植农场,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政府把我们帮起来了,以后的光景要靠自己好好过。”她常以此勉励村民。
数十年如一日,贺艳花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准备工人的早饭,白天奔波在果园、养殖场和大棚之间,晚上10点多才能休息,就连午休都舍不得。尽管丈夫邵廷岗任田南湾村党支部书记,平日里忙于村务,家里的产业几乎全压在她一人肩上,但她从未抱怨过。“有时候也觉得特别累,但想想明天会更好,就又有了干劲。老公在村里带方向,我把家里产业做扎实,也算给乡亲们作个表率。”
贺艳花的奋斗故事,是铁边城镇“三带”模式(即组织带动、“头雁”带富、党员带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当地通过党建联建整合资源,建成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香菇、苹果、养殖等产业,带动全镇1000余人次就业,人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
在吴起县,像贺艳花这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创业者还有很多,他们既是政策的受益者,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农民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