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白雪 秦政旺 赵合欢
盛夏七月,山峦叠翠。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各省级主要新闻单位的近百名青年骨干记者,来到中国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地——延安,这里是他们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征程的起点,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闻初心对话的开端。
一堂课:在思想碰撞中淬炼本领
7月8日上午9时,新华社原领衔记者朱玉走上讲台,以《如何用一把感慨的小刀刺痛读者》为题展开专题报告。“一篇好的新闻评论需要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一定是大事中的小角度,小事中的大见识……”朱玉的声音掷地有声,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
“讲得很生动,写评论就是要讲人话、切热点、有态度。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要用一根线拽出一头大象’,这让我明白了从小事中能发现时代的意义。”安徽日报社评论员韩小乔说,这不仅是一次业务传授,更是对评论本质的深刻剖析。
舆论场风云激荡,优质评论的声音总能穿透喧嚣、净化生态。环球时报社原总编辑胡锡进谈道,在新闻热点事件中,优秀评论员必须将群众关切点与党的方针政策紧密相连,“能架起党和群众沟通桥梁的评论,往往是最有力量的”。
健康时报编辑秦明睿刚接触评论写作,她坦言:“老师们的点拨一针见血,他们讲述的内容就像这几天清凉山下的雨,来得及时又解渴。”
台下,解放日报青年评论员林子璐奋笔疾书。“嘉宾里既有主流媒体前辈,也有新锐自媒体人,他们的分享让我懂得,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用评论让自己的声音更有分量。”林子璐说。
7月10日上午,教室座无虚席。学员们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白岩松请教采访“秘诀”:“新闻采访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日常工作中如何提升?”
“解放军一入伍就练打枪,因为遇到敌人再学就晚了,必须在日常训练中练就实战能力。”白岩松的比喻生动形象,“对新闻人而言,提问就是唯一的武器,是核心力量。日常多练,关键时刻才能问出真问题。”
一段路:从革命旧址到山乡新貌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记者们循着历史脉络缓缓前行。有人驻足在泛黄的文件手稿前,眉头微蹙,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想透过时光触摸那些滚烫的文字;有人围在复原的革命场景旁,低声交流采访中的感悟,专注的眼神与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黑白影像重叠,映出一脉相承的初心。
“从江西的红土地走到延安的黄土地,这里的革命历史与绿色新貌都让人震撼。”江西日报社评论员邹沛感慨道。
盛夏的杨家岭革命旧址,阳光透过浓密枝叶筛下斑驳光点,青砖灰瓦的中央大礼堂静立在绿荫中。86名青年记者缓步穿行,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窑洞油灯下的思想交锋。
“延安时期文盲率高,党的声音却传遍每个角落,这种新闻舆论宣传智慧太值得学习了。”河南日报评论中心副主任丁新科深有感触。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的新闻人仍执着传播党的声音,这种精神对新时代新闻人是莫大激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编辑李雪琴的话语里满是敬意。
课堂不止于教室,更在田间地头。唯有走进真实生活,才能寻觅到最鲜活的真知。
走进河庄坪镇,学员们像是踏入了一幅立体的乡村振兴画卷:“兀里红谣”民宿将窑洞风情与现代设计相融,满满的原生态陕北风情;果蔬菌产业示范园的智能大棚里,葡萄、西红柿长势正好,工人们将新鲜菌菇采摘下运往各地。
“只有亲身体悟农民的生活,才能明白这里的番茄为什么这么好吃,这些都是在课本里学不到的中国温度。”宝鸡市融媒体中心报纸深度报道部主任孙海涛说。
“这次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采访可以说是笔力、脚力、眼力的多重锻炼,我知道了只有迈开腿、接地气才能捕捉到鲜活的素材,才能更生动地表达好、讲好时代的故事。”甘肃日报社评论部记者张文博说。
听了齐齐花卉负责人齐红“从零开始种花创业”的故事,渭南日报社记者李众伟深有感触:“乡村振兴需要‘想得简单’的闯劲——少些顾虑,多些实干,就像这黄土坡上的花,敢扎根就能绽放。”
“河庄坪产业联盟串起菌棚、瓜果、蔬菜,富了百姓,暖了人心。”青年记者导师、重庆日报编委单士兵说,“细节入微处,藏着乡村振兴最生动的答案。”
在解家沟村的温室大棚里,新民晚报记者赵玥兴奋地说:“这里的瓜果蔬菜长势正好,正如如今的延安,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硕果累累’。”
为期4天的学习转瞬即逝,“这不是终点,是新起点。”学员们纷纷表示,要带着延安赋予的力量,把初心写在祖国大地上,用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连接党心民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
当晨曦再次洒满延安山岗,青年记者们踏上归途。他们的镜头里,有革命旧址的厚重,也有乡村振兴的生机;他们的笔端,有对历史的敬畏,更有对未来的期许——这场初心之旅,终将化作笔下千钧力,照亮新闻事业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