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2日
“村晚”大派对 嗨翻乡村夜
记者 白雪 秦政旺 赵合欢
  “秀梅,起身,看‘村晚’走,咱们老姊妹们也赶一赶这红火!”70岁的刘小萍是宝塔区河庄坪镇解家沟村村民,听说镇里要举办“村晚”,她兴奋地约着同村村民解秀梅,一起去看演出。一到现场,几个姊妹傻眼了,小小的“村晚”竟然这么热闹。
  “这演出还没开始,人就来了这么多,看这些娃娃们戴上羊肚子手巾,再把这腰鼓一别,咋那么亲了。”60岁的解秀梅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说,本来还准备自带小马扎,听说现场给准备了免费的小椅子,来了一看,还真有,好贴心。
  20时20分,演出正式开始。一开头就是火辣辣的安塞腰鼓,虎头虎脑的孩子们跳出了腰鼓的那股劲。“可简单了,我没紧张,越跳越上瘾。”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娃,刘雨姗打安塞腰鼓仿佛信手拈来,一点也不扭捏。
  “我平时没事就爱到村口上转,村口上转,就爱听那老汉儿说两段,冷馍馍那个钱钱饭和揪片片儿面……”原汁原味的陕北歌伴舞《二后生》的前奏刚起,台下就有人跟着哼唱,陕北腔调裹着黄土气息,把一辈人的生活故事唱得活灵活现。
  “这首是我最爱听的歌,真好听,现场就是带劲儿……”舞台旁,主播们举着手机忙得热火朝天。“陕北老水”的直播间里弹幕刷得飞快:“这‘村晚’挺有意思的,一点也不土气。”“地址发一下,我现在就过去!”不少本地网友看到直播,开着车赶过来,广场边的停车位很快就满了。
  演出场地外,烟火气十足。赵家岸村村民杨小芳向记者展示手中精美的漆扇,“领着孩子来看村晚,没想到还有免费的漆扇可以领,孩子很喜欢,还问我漆扇怎么制作。”杨小芳说,“村晚”不仅节目好看,琳琅满目的非遗手工摊位让孩子对剪纸、漆染等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没想到生意能这么好,一会儿时间就卖了五六百块,真红火。”折银山嘴角压不住的笑容宣告着今天生意的火爆。作为手工酿皮移动摊位的摊主,由于他卖的酿皮料足味正,很幸运地受到了河庄坪镇政府的摆摊“邀请函”。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往舞台前凑了凑,“也得空出眼福看个尽兴。”
  “被邀请参加‘村晚’的摊位都是经过我们严格筛选的,摊位不仅商品要好,卫生之类的标准也要达到要求。”河庄坪镇政府组织委员张红艳说。
  台下角落里,来自山西日报融媒体编辑部的冯思泉满脸震惊。“原以为‘村晚’就是村民自娱自乐,没想到这么有生命力。”他说,“村晚”真好看,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好丰富,只有产业振兴、乡村繁荣的村庄,才能呈现这么精彩的演出。
  “《神仙挡不住人想人》调子一出来,瞬间好像回到了《平凡的世界》,秀莲、少平、少安,他们发生的故事似乎就在我眼前。”山西游客杨毅豪在去年便刷到了河庄坪“村晚”的视频,最近偶然间,他又看到了“村晚”的宣传视频,便专程赶过来现场体验。
  演出散场时,灯光忽隐忽现。有人哼着陕北小调往家走,有人围着水果摊位舍不得挪步,孩子们还在空地上追着鼓点蹦跳。“这‘村晚’不是终点站,是新起点。”河庄坪镇人大主席史文洁望着热闹的人群,眼里闪着光,“将来要让它带着黄土味儿、沾着烟火气,走出乡村,让更多人看见咱延安的新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