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2日
瞄准中药材 致富有良方
——记子长市玉家湾镇枣林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红卫
  记者 郝栋 通讯员 葛永娜
  黄芩、黄芪、月季、柴胡、金银花、连翘……这些中药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农民地里,成为脱贫致富的“良方”。子长市玉家湾镇枣林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红卫,正是靠着种植中药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见到王红卫时,他正在地里查看金银花的长势。这个皮肤黝黑、朴实忠厚的陕北汉子是土生土长的枣林庄村人。早些年,他曾在外闯荡,见多识广,而且为人务正,2008年受乡亲们之邀,回村当了村党支部书记。“既然乡亲们推荐我、信任我,寄希望于我,那我就要给乡亲们实实在在做些事,带领他们一起过上好光景,好日子。”王红卫说。
  枣林庄村位于玉家湾镇西北部,该村以坝地大而闻名,先后发展了薯类、蚕桑、蔬菜产业。但因种种原因,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又回归到传统农业——种植玉米。但玉米收入微薄,农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
  如何发展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这是王红卫上任后首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当时,包扶枣林庄村的单位是子长市药材公司。王红卫在和包扶单位的沟通接触中,了解到中药材种植前景良好,不仅技术难度小,而且经济效益还较高。于是他前往榆林、甘肃、山西等地考察走访。经过多方研判和论证,最终决定带领乡亲们种植中药材。
  万事开头难。中药材种植在当地是个新鲜事,因为缺乏经验,村民的积极性并不高。王红卫自己带头种,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带动5户种植100多亩黄芪。从此,他经常一头扎在黄芪地里,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认真。黄芪长势良好,第二年,每亩收入比种植庄稼多了1000元。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逐渐提高,在他的带领下,全村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多亩。
  枣林庄村种植户张小卫说:“现在种中药材比种玉米强多了,以前我种一亩玉米收入才几百块钱,现在跟着王支书改种中药后一亩地收入有几千块了。”
  种植规模扩大后,王红卫也从单一的黄芪种植逐步向黄芩、板蓝、甘草、柴胡、贝母等多品种发展。包扶单位还送来了药材加工机器,帮助他从单纯的药材种植向药材加工转型。
  谈起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划,王红卫总是一脸自信,他总是说:“我在中药材行业摸爬滚打13年,尽管经历了各种挫折,但我坚信中药材产业一定有美好的明天。”
  作为子长中药材产业的领路人,仅靠带领大家种植中药材发家致富是远远不行的。对此,王红卫不仅成立了子长市中药材协会,并担任会长,还于2021年成立了子长市红苑中药材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在扩大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又加强了中药材的加工、收购、销售,延伸了中药材的产业链条,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同年实现利润30余万元。
  王红卫鼓励药农采集野生中药材,如茵陈、远志、柴胡等,有的中药材仅一个村就可收购20吨左右,这样初加工就有了稳定的药材来源。如今已有2条初级加工生产线,常年进行产品初加工,并且加强了线上、线下产品的销售,产业面积也由2000多亩发展到2.6万多亩,试验基地由30亩发展到现在的200亩,药农由45户98人发展到现在的302户1508人,中药材产业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本村村民种植的药材,王红卫保价就地收购,解决了种植户销售及运输之忧。随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四邻八乡都知道他收购药材,药材来源更加充足有保障,加工后的药材远销到甘肃、河北、安徽等地。
  目前,王红卫种植及收购的药材种类达20多种,他对这些药材的性能成分、药用价值、主要治疗效果如数家珍。他还不断在药材上做文章,探索如何能够把药材利润最大化,提高村民收入。短短4年,他带领村民闯出了一条产供销立体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虽然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也尝到了创业的各种酸甜苦辣,但王红卫认为这是生活对他的一种历练。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红卫先后获得了子长市优秀人大代表、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延安市“十佳高素质农民”等荣誉。
  “我将用我的热情、汗水、智慧,为今后中药材产业谱写出一曲曲融合发展的华美乐章,把子长的中药材产业做得更大更优更强。”王红卫说,他要带领村民们种好中草药,带领更多药农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