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4日
张振东的“科技范”
通讯员叶忠勇马铭阳夏蓓蓓
    ● 张振东(左)在传授无人机操作经验
  盛夏时节,在富县茶坊街道十五里铺村广袤的农田上空,一架无人机正沿着预设航线匀速飞行,均匀地喷洒着农药。
  操作无人机的叫张振东。作为当地合作社的带头人,他正用智能农机和数字农业技术,为传统农耕注入新活力。
  几年前,张振东还是一名在城市打拼的职场人,月薪过万元,但家乡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场景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2015年,他毅然返乡,带着对现代农业的憧憬,成立了合作社,引入无人机、智能监测设备等新技术,成为乡亲们眼中的“科技农民”。
  “以前打药得背着喷雾器,一天最多喷十几亩,还容易中毒。现在用无人机,1小时就能完成60亩,效率高、成本低,还能减少农药残留。”张振东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数字农业平台——地块信息、作物长势、气象数据一目了然。
  为了让更多农户受益,张振东的合作社推出了“社会化服务”:农户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就能享受从播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
  直罗镇南家湾村的村民老王算了一笔账:“以前,我家10亩地请人打药得花600元,现在用无人机只要300元,还省了一天工。”
  如今,合作社已服务周边200多户农户,累计作业面积超万亩。不少年轻人看到效益后,也主动加入合作社学习技术。张振东笑着说:“乡村振兴不能光靠情怀,得让技术‘接地气’,让农民真赚钱。”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张振东还牵头举办“新农人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智能农机操作、电商销售等,目前已培养50余名技术骨干。
  合作社的飞手丁延龙感慨地说:“张振东这样的‘新农人’,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技术,更激活了年轻农民的引擎。”
  夕阳下,无人机完成最后一轮作业,稳稳降落在田埂边。张振东望着连片的玉米地,语气坚定:“农业的未来一定是科技化的。我想证明,回乡种地也能拼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