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吴起县周湾镇阳洼村的玉米地里,赵海光俯身查看作物长势,黝黑的脸庞上挂满汗珠。这位仅有小学文化的村支书,五年来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托起乡亲们的致富梦,成为村民口中的“解忧支书”。
产业振兴的“拓荒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9年,赵海光初任村支书时,阳洼村面临青壮年外流、集体经济空白的困境。“不能让乡亲守着黄土过穷日子!”
赵海光带领村两委盯上了荒山荒坡,决定发展特色林果业。面对村民质疑,他咬牙开垦120亩果园,种植80亩黄元帅和40亩鸡心果。跑县里学技术、到镇上争资金,硬是从“门外汉”成长为“土专家”。
如今,果园年产值达35万元,带动30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户20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
在发展胡萝卜种植时,赵海光主动当起“试验田”。连续三年流转700亩土地示范种植,从选种到仓储全程把关,最终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
村民李小霞感慨:“赵支书文化不高,脑子却灵光,跟着他干准没错!”
心系百姓的“及时雨”
“赵支书,我家地里的水管又漏水了。”“海光啊,这场大雨把路冲断了,可咋办?”在阳洼村,村民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海光。
去年夏天,一场几十年罕见的暴雨袭击了阳洼村。凌晨两点,正在值班的赵海光接到险情报告,立即组织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排查。当发现5位独居老人被困时,他二话不说将老人们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雨停后,赵海光又带领村民投入灾后重建,短短半个月,800多米水毁道路、20亩农田、2处护坝和10处灌溉电力设备全部修复完毕。
“要不是赵支书,我家的庄稼就全完了。”村民王大爷看着修复好的农田,眼里闪着泪光。在阳洼村,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赵海光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他说:“当村支书就要心里装着老百姓!”
在周湾镇,经常性的干旱少雨曾让阳洼村举步维艰,为此,赵海光带着工具检修灌溉设施,今年春季他累计修复出水口110处、水管2000余米。如今,在他的协调下,全村3200余亩涧地实现了灌溉全覆盖。
化解矛盾的“和事佬”
“赵书记一来,啥事都能摆平。”在村民眼中,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村支书却是个“解疙瘩”的高手。
去年秋天,村里陈家两兄弟因为房后排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要动手。赵海光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他没有急着评判对错,而是先拉着两兄弟坐在炕头上拉家常。从儿时的趣事说到父母的期望,慢慢地,待兄弟俩的情绪平复下来,再通过实地测量制定方案,最终让兄弟握手言和。
在阳洼村,赵海光不仅是“领头雁”,更是“和事佬”。为解决邻居间厕所太近的矛盾,他连夜协调,最终将厕所搬迁至合适位置;针对地界争议,他联合村干部现场勘验,制定公平方案……
“调解矛盾不能光讲理,更要讲情。”赵海光的秘诀在于“一碗水端平”。他常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最终他的付出换来的是村民的信任——“赵书记在,咱心里就踏实。”五年来,他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被吴起县司法局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员”。
如今的阳洼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村民富裕,但赵海光并没有停下脚步。今年,他在承包的700亩土地上,引进大田玉米“品字形”种植法,放弃地膜,充分利用镇上良好的滴灌条件,掀起一场高效环保的农业变革。
“品字形种植+滴灌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了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保护了土壤生态环境,目前来看玉米长势非常好,明年打算在全村整体推广。”赵海光说,“我就是农民,知道农民最需要什么。”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赵海光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对乡亲们的承诺。在他的引领下,阳洼村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