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5日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政课 过程性评价的逻辑机理
修月炫 曹家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智慧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在数字技术重塑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时代浪潮中,教育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促进了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的创新性发展,为构建智慧型、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大数据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为思政课过程性评价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通过深入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情感数据以及学习成效数据,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全面、精准描绘,从而为教师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依据。将大数据技术深度赋能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体系,既是精准把握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的必然要求,也为新时代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另辟全新路径。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在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中的应用路径,不仅是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科学构建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体系,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的基点
  在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中,立德树人不仅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塑造,也是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思想变化、道德成长和价值认同,从而确保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立德树人目标的高度契合。立德树人,以“人”字为先,精准阐释了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的育人本质,为搭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体系提供根本遵循。第一,思政课过程性评价标准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实时跟踪学生的成长轨迹,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从而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第二,评价过程的智育赋能与立德树人的实现目标相耦合。在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中,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更是对学生智力发展与道德品质双重成长的促进。通过评价过程中的智育赋能,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第三,评价导向的价值塑造与立德树人达成本质契合。思政课教学的评价过程突出价值引领,承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与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评价导向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视其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塑造。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导向,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高度契合的。通过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持续校准,及时辨析学生思想中的模糊认知,确保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始终锚定正确方向。第四,评价体系的人文关怀与立德树人形成深度互构。在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人文关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强调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考核。这种人文关怀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深度互构,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评价体系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等。这些人文关怀的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坚守价值底线的创新空间中,通过个性化成长图谱的精准绘制,既彰显“因材施评”的教育智慧,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能,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数字化转型中焕发新的实践动能。
  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发展是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的趋势
  2022年,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这一方案的出台,为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实践路径。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思政课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深度激荡中,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亟需与“大思政课”理念形成共振效应,突破传统教学场域的物理边界,构建起纵横贯通、动静结合的评价体系。第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和加速释能,能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鲜活的创新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持续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其特有的数据穿透力和场景重构力,能够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实现“全景化”育人。随着数字化生产方式的革命性演进,教育主阵地正从封闭教室向开放空间延伸,构建起虚实交融的育人新生态。第二,数字技术构建的教学改革监测系统具有动态追踪和智能诊断功能。依托AI学习分析系统可实时采集并深度解析学生的多维成长数据,包括学习行为轨迹、课堂互动频率、实践成果质量等,形成精准的学情画像。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预测模型,能够预判教学难点并生成个性化改进方案,真正形成“以评强教、以评优学”的生态闭环。第三,数字化转型孕育“泛在化”教学资源矩阵。智慧教育云平台、元宇宙教学空间、社会实景数据库等构成的网络资源,不仅实现评价维度的立体化延伸,更支持评价方案的精准化定制。这些平台资源的指数级传播效应,有力打破地域壁垒和校际藩篱,催生开放融通的育人格局。第四,数字技术构建的“云链式”共享机制,使教育资源突破时空桎梏形成辐射效应。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数据湖,形成多方主体数据共治的育人共同体,在精准画像、过程追踪、效果验证等层面实现跨域协同,构建协同共进、优势互补的评价共同体。
  “数字化变革”是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的支撑
  “数字化变革”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数字化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新的理念、技术与评价对象的融合匹配。”作为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的逻辑起点,“数字化变革”不仅推动了评价体系的全面升级和创新发展,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注入新活力、新动力。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客观准确映现学生学习状态、思想动态及成长轨迹。第一,“数字化变革”凸显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即时性和科学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考试分数,而是将学生日常学习行为、思想表现、情感态度等多维度数据纳入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精准画像”。第二,“数字化变革”注重创新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深度融合,如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推动思政课过程性评价内容的创新与发展。这些新型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形式,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同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实时捕捉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使评价内容体系更加丰富、立体。第三,“数字化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使评价过程更加民主化、互动化。在“数字化变革”的推动下,评价主体,如教师和管理者,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更便捷地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而学生也能通过在线平台积极参与评价过程,表达自身的学习感受和需求。这种双向互动不仅增强了评价的透明度,也提升了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数字化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渠道,如在线讨论、问答社区等,进一步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过程性评价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了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深刻反映了教育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同步演进。通过深入剖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的逻辑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变革的内在动因和外在表现。从基点看,立德树人贯穿始终,评价标准、过程、导向及体系均与之契合互构。在趋势上,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发展,数字技术助力突破课堂边界、实现动态监测、构建资源矩阵及共享机制。而“数字化变革”作为支撑,从多方面推动评价体系升级,涵盖评价全面性、理念技术融合及主客体互动等。通过对这些逻辑机理的探究,为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助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2024年度杏林青马工程建设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路径研究”(编号:XLQM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