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淑为
地域文化是理解中国多元文化的关键,为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认知提供了重要切入点。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地方融入全球文明的重要桥梁,同时通过文化赋能成为地方发展的核心引擎。孝感,一座镌刻孝文化基因的千年古城,既是楚风汉韵的活态传承地,更孕育了简牍墨香、红色记忆、麻糖米酒等多元文化瑰宝。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来到孝感,在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指出,要让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世代传承。为筑牢文化认同之基,须珍视地域文化瑰宝,传承其独特魅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一、孝感地域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
孝感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彰显了我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生命力,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独特的地方性样本。在韩国举办“孝感孝文化主题展”,向全球直播“云端孝文化展”,这些海外推广将中华伦理核心价值具象化,为传统文化IP的全球转化提供了在地化实践范式。孝感非遗项目的海外展演重构了国际社会对长江流域民间智慧的认知维度。孝感有名的董永传说在东亚文化圈的流变轨迹,实证了孝感作为文化母题输出地的历史地位,其国际传播过程已成为丝绸之路精神交往的活态标本。孝感文化的国际传播兼具经济与社会双重价值,不仅能激活文旅、文创、数字娱乐等产业链,更能通过“数字赋能+国际协作”培育本土传播人才,让文化使者以创新表达推动孝感故事全球共鸣,实现文化软实力向产业硬实力的转化。
二、孝感地域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和思考
孝感多措并举不断加强地域文化国际传播力度:参与“中国—东盟文化旅游周”;孝感麻糖亮相“香港国际美食博览会”以“孝心礼物”为卖点拓展外贸;地方高校组织外籍师生走进“非遗”,为来访的蒙古国中学生组织云梦皮影、孝感雕花剪纸等活动。
孝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级显著提升,但在主体多元性和渠道整合度等仍存在结构性短板,需向精准化、矩阵化传播范式进阶。通过从文化认知能力、国际传播话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播渠道等维度调查孝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总结出的主要问题:传播者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刻,导致文化元素被赋予非原生意义;用外语表达文化能力欠缺,表达质量低下,导致文化信息损耗甚至引发歧义;默认海外受众具备相同文化背景,在传播时未考虑跨文化认知差异,地域文化的哲学内涵在跨语言转换中被简化或扭曲。另外传播主体协同不足、国际传播渠道单一、技术适配不足阻碍跨文化共鸣。
三、提升孝感地域文化国际传播力的策略
(一)构建数智化沉浸式传播矩阵
在交互式传播成为主流的数字时代,需以AI+XR技术重构文化呈现方式。运用AI情感分析技术,在You⁃Tube、TickTock国际版、Facebook等平台建立“文化热点—用户反馈—内容优化”的实时互动闭环。对汉川善书等6项国家级非遗进行VR/AR转译,开发“数字非遗大使”等交互产品,通过元宇宙展览实现技艺的“可触达式传播”。孝感麻糖米酒文化国际传播需要突破传统短视频的扁平化叙事,构建“云体验—深互动—再创作”的立体传播链。
(二)激活高校国际传播共生体系
联合地方高校破解传播渠道单一困局:高校研究者参与构建文化解码框架,例如将秦简的行政文书转化为展现秦代治理智慧的全球公共知识产品;学生创作群开发“孝文化视觉词典”等年轻化IP,通过StanfordDigitalRepository等学术传播平台二次分发;联合海外汉学家建立“双轨翻译”系统。最终形成“学术研究—创意转化—海外落地”的传播闭环。
(三)深化跨文明对话的阐释体系
实施“双螺旋”策略:横向联合国外大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将董永传说等文化符号置于全球孝道研究谱系中定位;纵向建立文化阐释者培养计划,培训孝感本土传承人掌握“故事经济学”叙事技巧,如用“孝感米酒酿造技艺”类比法国葡萄酒文化中的家族传承价值。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孝感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成果(编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