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相互交织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混乱、价值多元的网络时代,使得青年学子呈现出历史认知碎片化、红色精神的情感认同不足等现实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一线力量,其职责涵盖思想引领、日常管理、实践指导、网络育人等多个领域,需立足工作实际,精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学生成长的契合点,通过生活常态化的教育方式,推动红色基因融入青年价值塑造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这既是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政治使命,也是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深化理论浸润,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与教育阐释能力
高校辅导员需积极拓宽育人能力途径,通过“专题研修+实践研学+理论转化”学习方式学深悟透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参与高校党委组织的专题培训班,系统学习党的创建历史、理清精神谱系脉络;赴红色基地沉浸式研学,通过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深化情感体验;组建“辅导员理论宣讲团”,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发相应的微党课,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的转变。采用“问题导向+案例教学”创新育人模式,设思辨会,围绕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阐释精神内涵,以简单直观的互动模式,夯实理论根基。
二、融入日常场域,推动精神传承与学生生活深度融合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红色班级”品牌。如设“建党精神示范岗”,学生党员策划红色主题活动;在班级规章制度中添加“初心使命”元素,将“为同学服务”纳入班委考核;通过“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理论学习的历程,量化建党精神传承轨迹。在谈心谈话中引用革命先辈在困境中坚守理想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挫折即考验”的认知;结合伟大建党精神中的“担当使命”内涵,开展“红色就业观”教育。邀请基层校友分享经历,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就业调研,对接当地发展需求;鼓励学生申报“红色文创”“乡村振兴服务”等创新创业项目,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之大者”、民族复兴伟业结合,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依托数字技术,拓展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运用VR/AR技术创新教育形式,开发“云端重走建党路”互动程序,还原历史场景,通过虚拟打卡模拟任务解锁精神谱系知识点;制作“建党精神百集微动画”,以动漫形象讲述革命先烈事迹,在短视频平台传播。高校辅导员通过运营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账号,开设“建党精神·每日一讲”短视频栏目,解读精神关键词;发起“我的入党初心”网络话题,鼓励学生党员分享故事,形成青年正向自传播链。制作“谣言粉碎机”系列图解,用史实数据澄清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阵地环境。
四、强化实践育人,促进精神认同向行为转化的有效衔接
高校应积极构建校外思政教育阵地,与红色场馆、革命老区建立共建机制,组织学生在纪念馆担任志愿讲解员,通过讲解实践深化对建党历史的认知理解;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调研”,走访老党员及革命后代,形成口述史报告或纪录片,沉浸式感受精神传承。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志愿服务践行精神内核,成立“建党精神宣讲团”,以情景剧、快板等创新形式面向中小学、社区传播红色文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长服务基层,加快实现从“精神认知”到“行动自觉”的转化。
五、完善协同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创新开展“课程思政+建党精神”融合教学,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中引入“伟大建党精神专题”,由辅导员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补充案例;与后勤部门联动,在食堂、宿舍打造“建党精神文化角”,以图文展览、红色歌曲播放等营造浸润式教育氛围;联合团委开展“建党精神主题团日”评选,将精神传承纳入团支部考核体系。借助家长学校、家长群向家长普及建党精神,邀请家长分享家族红色故事,强化家校共育。引入党史专家、革命后代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展专题讲座充实育人资源;与社区共建“红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党建服务,形成“校内教育—家庭引导—社会体验”的育人闭环。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关键在于解构核心精神内涵并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可传播的教育元素,贯穿至学生成长的“最后一公里”,最终实现对大学生成长指导的精准传递。高校辅导员需以“常态化融入、生活化渗透、隐形化浸润”为原则,在理论阐述中彰显“青年视角”,在实践育人中强化“青年参与”,在网络宣传中创新“青年话语”,让伟大建党精神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最终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对广大青年学生价值塑造的持续赋能。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