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青年理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后Z世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党建理论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在多元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后Z世代”,他们有着鲜明独特的代际特征。从价值观层面来看,“后Z世代”大学生呈现二元性,既有浓厚中国底色的价值认同,但同时,他们对自我价值实现有极强烈的诉求。从行为方式来看,其更倾向于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获取信息,日均触网时间超过6小时,注意力持续时间仅6~8分钟。从认知特点来看,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早已习惯去中心化的网络社交模式,在心理上更加追求平等、尊重,对传统权威的接受度相对较低。这些特征对新时代青年理论教育的创新性与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场域变迁中“后Z世代”大学生党建理论认同现实困境
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导致认知方式碎片化与传统系统性教育之间存在矛盾。“后Z世代”大学生习惯碎片化信息获取,而传统党建理论认同模式依赖单一、集中的传播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难以满足他们快速、多样的信息需求,导致理论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受限。
社交行为的圈层化与单向灌输式传播产生冲突。当代大学生社交高度依赖兴趣社群和算法推荐,易形成“信息茧房”。而传统党建理论教育中,教育者处于权威地位,师生互动多为自上而下,缺乏平等对话和交流,难以突破圈层壁垒,实现党建理论的有效传播。
价值取向的实用性与理论教育的抽象性脱节。网络普及让“后Z世代”大学生能够尝试个性多元的生活方式,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传统党建理论教育往往强调宏观叙事和抽象概念,侧重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灌输,对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和现实利益关注不足,难以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场域变迁中“后Z世代”大学生党建理论认同范式转换
提升情感认同,构建“共情式”党建传播体系。采用“微观叙事+沉浸式表达”,将党建理论融入大学生关注的就业、社交、心理健康等现实议题。依托B站、小红书、抖音等青年聚集平台,建立“党建兴趣社群”,鼓励大学生围绕热点话题,进行UGC创作与讨论。同时构建朋辈情感支持网络,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党建学习小组或兴趣社团,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对党建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成员之间的情感共鸣和相互支持。
提升价值认同,推动“具象化”理论赋能。开设“党建理论+职业发展”工作坊,邀请优秀党员企业家、基层干部分享如何通过党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个性化的党建理论价值教育课程。组织大学生到党建实践基地开展实习、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党建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亲身体验党建理论的价值。
提升行为认同,搭建“参与式”实践生态。降低党建产出参与门槛,激发创作活力。构建“虚实融合”的实践生态。线上打造“党建云社区”综合平台,线下深度实践体系建设。开发“党建素养成长档案”,将学生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优评先、推优入党、提供优质实习机会等挂钩。通过构建“低门槛参与—高质量产出—持续性激励”的闭环体系,使党建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真信真用的自觉行动,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深刻转变。
在数字化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后Z世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党建理论认同范式,才能提升他们对党建理论的认同感,让党建理论在大学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本文系2024长沙理工大学大学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青年学生党建理论认同感提升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