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7日
延安时期中外文艺交流的翻译之路
姜春兰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之关键节点,也是中外文艺交流借由翻译实现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历史时段。彼时,处于民族救亡与文化革新的双重语境,“翻译”早已超脱语言转换的浅层范畴,一跃成为衔接中外文艺资源、催生民族新文艺的重要枢纽。毛泽东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指向,为翻译实践注入大众主体性与文化创新的鲜活精神。此阶段,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译介、改编外国文艺成果,将外来艺术形式与中国民间传统深度交融,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间,构筑起独具中国特色的文艺发展之路,为当代中国文艺开展国际对话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镜鉴。
  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的翻译实践定位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延安时期的文艺翻译确立了清晰且关键的价值坐标。毛泽东着重提出,文艺“必须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创作原则。明确要求,在进行外国文艺的翻译与改编工作时,必须牢牢立足中国革命的现实状况,一心一意为工农兵的审美需求提供服务。在这样极具指导性的思想引领下,翻译活动也迅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往单纯的文化输入模式,转变为具有明确目标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一方面,文艺工作者严格以“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当作行事准则,在译介苏联等国家的革命文艺作品时,格外注重将外来的思想观念巧妙转化为中国民众易于理解、能够产生共鸣的叙事语言;另一方面,正式确立了“民族化”“大众化”的翻译标准,坚决要求外来艺术形式必须与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紧密结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全新文艺形态。这种极具时代特色与实践意义的定位,在苏联文艺译介工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延安时期,大量苏联小说、戏剧、音乐作品纷纷引入,如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之作,并非以原本纯粹的舶来品形式出现在中国大众面前,而是经历了译者精心的二次创作。译者们有的在语言风格上巧妙融入陕北方言那种质朴无华的特质,有的在主题阐释方面着重强化与中国抗战现实的紧密关联。就拿苏联话剧《前线》在延安上的例子来说,导演大胆创新,将剧中原本的苏联战场场景巧妙转化为中国敌后根据地的斗争情境,让观众在欣赏异域故事的同时,能够强烈感受到本土革命精神的呼应与共鸣。
  二、外来艺术形式的本土化再造实践
  延安文艺工作者在对外来艺术形式进行移植、融合、创新的实践中,彰显出非凡的创造性。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团队直面难题,将西方歌剧的叙事架构与中国传统戏曲、民歌相融合。一方面,借西方歌剧分幕结构、咏叹调与宣叙调结合的声乐形式,搭建起完整的戏剧冲突框架;另一方面,深度挖掘河北梆子、山西民歌等民间艺术,将《小白菜》《青阳传》等地方曲调融入唱段创作,使剧中人物喜儿的悲怆、杨白劳的隐忍、大春的激昂,通过充满民族特色的旋律生动呈现。这般中西合璧,既突破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束缚,又化解了西方歌剧水土不服的困境,最终塑造出契合现代审美且扎根民间传统的“新歌剧”。而苏联革命歌曲的本土化改编同样精彩纷呈,《南泥湾》便是其中典范。曲作者马可在借鉴苏联进行曲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特点的同时,巧妙融入陕北民歌《打黄羊》的旋律走向,使歌词既保有苏联歌曲的抒情基调,又洋溢着黄土高原的质朴风情。这种改编不是简单的旋律拼接,而是将苏联集体主义精神与中国军民大生产运动实际相融合,借歌词把苏联文艺常见的革命英雄叙事,转化为中国百姓熟悉的劳动英雄赞歌,达成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本土化改造。
  三、翻译推动的文化价值重构与理论自觉
  延安时期的翻译实践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一场充满张力的文化价值重构运动,其核心是文艺工作者基于文化自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当时,译介外来文艺成为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思想资源引入中国,与本土实际深度交融,逐步构建起新民主主义文化价值观。以翻译苏联文艺批评家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为例,译者刻意突出“文学的阶级性”“人民性”等概念,并结合中国抗战文艺实践进行全新阐释,使抽象理论落地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切实创作导向。这种理论翻译与本土实践的碰撞,引发“民族形式”等重要文艺命题的讨论,艾青、周扬等理论家在借鉴苏联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独特见解,强调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主张从民间艺术汲取养分,塑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在创作领域,理论自觉具体体现为对“旧形式新内容”的大胆尝试。秧歌剧《兄妹开荒》就是典型例证,它将陕北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与苏联集体农庄生产叙事相融合,剧中劳动竞赛场景既延续秧歌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又赋予“劳动光荣”“生产救国”等现代思想内涵,实现了民间艺术从节庆娱乐向革命文化宣传载体的转变。这一过程展现出翻译在文化革新中的深层作用,它不只是语言符号的更迭,更是文化基因的重组,其将外来“现代性”元素有机融入中国传统文艺,催生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全新文艺形态。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校级课题“延安文艺活动中的翻译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5Z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