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7日
“智慧思政”建设路径探析: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教育创新
何莹
  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分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对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主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正面临着深刻变革。“智慧思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将详细剖析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面临的一些挑战,并提出可行性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育人工作,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创新,推动高校“智慧思政”建设。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创新的价值
  (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将人工智能相关内容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通过举办相关讲座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应用方式及优势劣势等,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以更理智和更客观的视角全面认识人工智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合理应用人工智能,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海量的学生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包括其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数据,精准聚焦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疑惑点,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和数字参照,精准对接学生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
  (三)丰富思政教学资源
  在高校创新思政教育实践中,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算法优化和模型建构,将网上海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包括文字素材、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统一整合,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教学素材,这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挑选更适合的素材,制作和筛选出更有吸引力的课件和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进行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人工智能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如今的教师更应成为信息筛选者和技术应用者。海量的教学资源对教师的信息筛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教师承担着保护学生免受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侵蚀的重任。同时,新平台新技术的出现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要求,能否掌握并运用新技术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思政教育教学形式落后
  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政教学的方式,但在其探索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应用较为浅显单薄、流于表面,只是简单地播放视频和PPT,且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缺少了必要的探索、总结和反馈过程。这些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兴趣和偏好,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未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跟不上时代步伐。
  (三)学生个人隐私容易泄露
  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下,高校在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会收集和分析大量学生数据,包括学生的照片、家庭身份信息、心理健康状况等,而这些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获取这些数据时途径的正当性都至关重要。一旦学生个人隐私被意外泄露,将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长远规划产生重大影响,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创新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积极开展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培训和讲座,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思政平台操作流程等,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同时,还要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金,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表扬和奖励,以调动教师投入思政教育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深化思政教学形式改革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应深化思政教学形式改革,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应用。加大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推动智慧思政平台建设,促进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智能化教学场景,促进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思维,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三)完善学生隐私保护机制
  高校应该构建完善学生隐私保护机制。对学生个人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设置精细的访问权限,加强教学监测力度和技术监管,以确保学生数据的信息安全;完善数据管理规定,全面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为智能思政提供制度保障,免除学生后顾之忧。
  人工智能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丰富思政教学资源等。然而,高校在借助人工智能开展思政教育创新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思政教育教学形式落后、学生个人隐私容易泄露等。因此,推动高校“智慧思政”建设,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创新优势,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思政教学形式改革、完善学生隐私保护机制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