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1日
集体经济壮起来 村民腰包鼓起来
——子长市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凉水湾村发展小记
  记者 叶四青 通讯员 张龙 李琳 南雨奇
  近日,走进子长市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凉水湾村的温室大棚,一簇簇蟠枣枝叶翠绿,果实色泽诱人、颗颗饱满圆润。当前正值蟠枣生长关键期,村民井海洋正忙着除草,确保蟠枣能充分汲取养分。
  “去大荔考察引进了蟠枣,前后试验了4年,今年是第5年,也是蟠枣第2年挂果,效益不错。”井海洋高兴地介绍。井海洋2018年返乡创业建了6个大棚,种了4棚蟠枣,去年每棚成品产量能达到2000斤,市场价格在50~60元之间,每棚收入约10万元。
  井海洋的大棚蟠枣产业蒸蒸日上,承包的石磨坊里,小杂粮加工如火如荼,每年能为他增加6万元收入。井海洋说:“大棚和石磨坊用工都是村上的人,能给村民带来收入,也让我实现了个人价值。”
  凉水湾村蟠枣飘香,大棚葡萄、油桃、西红柿等多元农产品种植,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30余万元。离大棚不远,村里依托优质水资源建起了扶贫水厂,方便村民就近务工。
  “村里水厂办起来7年了,我一直在这儿工作,现在主要是包装,工资近3000元。空闲时还能去山里种点庄稼,这份工作挺合适的。”58岁的务工人员左红军说。
  纯净水厂只是凉水湾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六位一体”布局的一部分。该村依托自身特色优势,构建多元经营模式,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为村民稳岗就业、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凉水湾村党支部书记井伟表示,村里打造了集纯净水加工、机电维修、饲草青贮、梅杏采摘、粉条加工、石磨加工于一体的“六位一体”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挥联农带农作用。目前,已提供就业岗位50个左右,年收益约170万元,其中村集体收益25万元,群众增收145万元。同时,建成20座大棚,主要种植葡萄、蟠枣、樱桃等新品种,发展养殖大户32户,年收入可达160余万元。
  产业兴旺的同时,凉水湾村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村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显著提升,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井伟介绍,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在子安公路沿线种植花卉树木3000平方米,新修广场1个、公厕1间,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维修破损墙体10处,新修公路排水渠1公里,加盖盖板120块,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依托乡村振兴政策,凉水湾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从昔日的普通村庄,发展成为产业多元、环境优美、村民富裕的美丽乡村典范。
  “我们将围绕凉水湾村‘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成果,从产业升级与环境优化双向发力,系统推进后续提升工作。”凉水湾包村干部纪强说道。
  蓝图已绘就。凉水湾村将聚焦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提升农作物种植机械化水平,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将统筹推进人居环境迭代升级,以“人畜分离”工程为抓手,科学规划养殖集中区,推动村内养殖户搬迁至标准化养殖场。将建立长效化推进机制,配套产业扶持政策与技术服务,确保“千万工程”成果持续转化为乡村发展新动能,争取为当地乡村振兴工作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