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帅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规模已逾九千万,锻造高素质党员队伍关乎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二十大擘画宏伟蓝图,新近颁布的《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将党员教育培训置于党的建设全局高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思想引领重镇,其党员教育培训亟需理念与机制创新,方能回应时代之需。
回望党史峥嵘,组织建设与思想教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始终是党性淬炼的核心支撑。延安时期,党通过整风运动、创办抗大及各级党校等伟大实践,空前强化了组织纪律与理论武装,奠定了干部教育培训的优良传统。伟大的延安精神,以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深邃内涵,成为滋养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源泉。这深刻昭示了组织力建设与价值认同培育的协同共进,既是我们党克敌制胜、凝聚人心的历史密码,亦是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审视当下,高校党员教育仍存组织活力式微、思想认同浮泛之困。探索“组织力+价值认同”双核驱动新机制,乃破题增效之关键。
一、双核驱动之基石:组织力与价值认同的内涵及互动逻辑
(一)高校党组织组织力:体系化能力与战斗堡垒根基
高校党组织组织力,指其各级组织教育、引导、团结师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能力。其核心要素涵盖:政治领导力(定方向)、组织覆盖力(筑根基)、师生服务力(聚人心)、发展推动力(促中心)、自我革新力(葆先进)。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是党员教育的刚性支撑,无此保障,教育易流于形式。
(二)党员价值认同: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精神内核
党员价值认同,体现为党员对党的理论信仰、宗旨使命、行为规范发自内心的信服与自觉践行。其生成包含政治认同(立场坚定)、思想认同(理论清醒)、情感认同(情感皈依)的深化过程,是将党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心理跃迁,是提升高校党员教育实效的核心密钥。
(三)双核融合的协同效应:1+1>2的内在机理
组织力与价值认同,一为外在保障与载体,一为内在动力与目标,二者融合共生,催生强大协同效应。
组织力赋能价值认同。健全的组织生活、严明的纪律、丰富的活动(如“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志愿服务),为价值认同创设情境与场域,使党的思想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党员日常。组织力是价值认同得以深植的沃土,无此承载,认同易成空中楼阁。
价值认同反哺组织力。党员在思想情感上高度认同组织,方能生发强烈归属感与责任感,自觉服从组织、积极贡献力量。当党员对组织核心价值与奋斗目标形成高度共识,党组织内部便会产生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组织动员能力显著提升。深度的价值认同是组织力生生不息的源泉。
由此,形成“强组织、深认同、更强组织”的良性循环,双核同频共振,驱动高校党员教育行稳致远。
二、双核融合的实践机制:基于延安精神的时代彰显
(一)思想铸魂融入组织血脉:凝聚共同价值基座
双核驱动的首要机制在于将思想引领深度嵌入组织建设全过程,使价值观培育具象于制度规范与组织运行。
首先,在顶层设计中高校党委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把牢办学方向,以严密组织制度确保党的理论路线在高校不折不扣执行。其次,在基层落地中,二级学院、党支部须强化政治功能,依托规范组织生活与政治学习,将党员思想统一于党的创新理论。最后,将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党史学习固化为组织生活“必修课”,持之以恒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二)组织活动淬炼价值体验:深化知情意行贯通
双核驱动的关键机制在于创新教育形式,将抽象价值说教转化为具身情感体验与行为实践。
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富有仪式感、参与性的体验式教育。如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党委打造“艺心向党”品牌,将红色原创话剧(聚焦延安精神、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青年党员在编、排、演、观中沉浸式体悟革命先辈的信仰与情怀,线上展播更扩大辐射面(累计浏览逾10万次)。
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触摸历史中砥砺党性、升华认同。例如,燕山大学依托社区分党校组织“燕园学子回延安,延安精神进校园”研学,学生党员骨干赴延安开展沉浸式学习,校党委书记致信强调“让红色火种炽燃于心,化信仰之光为担当之行”。其成效在于生动丰富的组织活动触动了情感、升华了认知,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深度贯通。认同需情感催化,无共鸣则难内化。高校须不断创新载体方法,使党员在组织实践的熔炉中真切体悟信仰之美、真理之甘,笃实知行合一。
(三)红色基因赋能时代担当:历史与现实的教育融合
双核驱动的重要路径在于激活党的红色资源与优良传统,为组织力提升与价值认同深化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延安等革命圣地是高校党员教育的鲜活教材与生动课堂。“重走长征路”“延安精神再教育”等主题实践将党史学习与现场教学紧密结合。如燕山大学案例所示,通过回溯光辉历程、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青年党员经历精神淬炼,将崇高革命传统内化为新时代的价值认同与行动自觉。
三、双核驱动机制的创新路径:系统构建与品牌引领
(一)健全“双融一体”工作格局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政群团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将双核驱动纳入高校党建总体规划。
建立由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参与的联席机制,定期研商,整合资源(校内外),形成育人合力。如建立“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学生党支部‘导师帮带’制”,通过组织与人员配置创新,同步强化组织力与思想引领力。形成“党委主责、部门协同、上下贯通”的“大思政”格局,确保双核驱动机制化、规范化运行。
(二)创新培训内容供给与教学方法
强化理论武装模块。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纪、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
深化党性锤炼模块。突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道德品行、纪律规矩教育,引导党员对照反思、提升境界。
摒弃照本宣科,大力探索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前述红色话剧、沉浸式研学即成功范例。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在线党课、VR/AR虚拟情境教学,增强吸引力与时代感。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时空、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党员思想动态,提升培训针对性。组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如模拟处理组织原则与价值观冲突),在思辨与体验中升华认同。实现组织建设要求与价值观教育内涵的深度交融,达到春风化雨、入脑入心之效,切实提升培训实效性与感染力。
(三)打造示范品牌与推广转化
高校应精于总结凝练双核驱动有效实践,将其培育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工作品牌。通过评选优秀案例、创建标杆院系与样板支部、建立高校党建联盟、开展联合培训等,发挥示范辐射效应。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特色路径,地方高校可与革命老区共建实践基地,研究型大学可依托学科优势开发特色党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面向未来,高校党建工作须大力传承与弘扬延安精神,秉持守正创新,持续破解党员教育难题,丰富载体、改进方法,不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推广先进典型,着力构建并完善可持续、可推广的“双核驱动”新模式,为新时代高校党建注入澎湃动力,在新征程上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与强大的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昌都市委党校。本文系2025年度西藏自治区党的建设研究会自选课题“组织力与价值认同双核驱动的高校党员培训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