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党建工作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模式在内容供给、方式方法、覆盖范围等方面逐渐难以满足党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整合高校内外教育资源打造“四个课堂”,打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将为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注入新的活力。深入研究“四个课堂”创新机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对于提高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个课堂”创新机制的理论内涵
(一)理论学习第一课堂:筑牢党员思想根基
第一课堂是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核心与基础,是党员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升政治素养的主阵地,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党章党规、党史党情等核心内容展开教学。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党员能够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一课堂的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思想启迪和信仰塑造。同时,第一课堂还注重培养党员的“政治三力”,使党员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
(二)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丰富党员精神世界
第二课堂是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补充,它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党员教育融入文化熏陶之中,为党员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这些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在第二课堂中,党员能够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丰富精神世界。同时,文化活动第二课堂还注重培养党员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党员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此外,其中涉及的团队合作和交流互动,也有助于培养党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三)社会实践第三课堂:锤炼党员实践能力
第三课堂是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它强调将党员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党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通过组织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专业实习、基层挂职等活动,使党员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党员能够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第三课堂锻炼,党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政治可靠、群众可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网络教育第四课堂:拓展党员教育时空
第四课堂是信息化时代的创新产物,它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时空限制。党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党建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参与互动交流。
第四课堂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新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涵盖多领域知识,能够满足党员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网络教育第四课堂还促进了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党员可以通过在线讨论、留言评论等方式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四个课堂”创新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应建立健全“四个课堂”创新机制的统筹协调机制,明确各课堂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党委组织部(党校)负责牵头抓总,制定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各课堂的建设与发展。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参与,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二)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第一课堂建设中,要根据党员的不同层次和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具有高校特色、贴近党员实际的教材和辅导资料。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综合素质强的教师从事党员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三)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
在第二、三课堂中,要注重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结合时代特点和党员兴趣爱好,开展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活动。例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文化活动,组织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提高党员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同时,要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提高活动质效。
(四)强化平台建设,优化网络课堂
在第四课堂建设中,要整合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加大对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力度,提高平台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同时,要极端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确保发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和准确性。此外,还要加强对党员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党员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个课堂”创新机制是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创新。通过基本任务第一课堂、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网络教育第四课堂的协同推进,能够为高校党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有效提升党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本文系蚌埠学院第三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机制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2924)]